聊城海源阁简介.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城海源阁简介

走近楼南大街,一座古色古香的方正院落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大门古朴而厚重。门楼上方遒劲的“海源阁”三字,让人们意识到这就是聊城人引以为豪的海源阁藏书楼。

杨氏藏书传家远

聊城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其藏书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和杨敬夫4代。“这是人们通常的说法,若追溯杨家藏书的起源,应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开始算更为确切。”

那么,世代为书香门第的杨家家世如何?对此,海源阁藏书楼馆长张连增说,杨氏家族先祖为陕西华阴人,后迁至山西洪洞县。明朝初年,由于战争不断,中原人烟稀少,明朝统治者不但从山西向东昌府大批移民,还转移军队。当时,山西洪洞县杨氏先人因有军功被授临清卫指挥一职。明亡后,改为东昌卫指挥,于是杨氏先人加入聊城籍。至此,杨家世代居住在聊城古城。

杨以增的祖父杨如兰为候选州吏目,秉性耿直。杨如兰次子、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天资聪颖。1798年考中举人,1813年任即墨县教谕(教育局长)。杨兆煜学识广博,论帖、品诗、读画均有独特见解,并有一定的古书收藏,特在楼南宅院内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厚遗堂”。杨以增下有同父异母的弟弟杨以坊和1个妹妹。“从杨氏家世可以看出,杨家世代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人正直,由科举步入仕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为杨以增等人藏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张连增说。

遂父愿修藏书楼

从小受父亲影响的杨以增,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尤爱书、收书、藏书。杨以增32岁中举,35岁考中进士,先后在贵州、广西、湖北、河南、甘肃、陕西做官。1838年,杨以增的父亲去世。在守丧的3年间,聊城暴发洪灾,军民齐聚到城南抗洪。由于洪水凶猛,抗洪士兵和百姓纷纷溃散,当时的东昌知府不知所措。此时,杨以增身先士卒,跳进河内勇堵决口,鼓舞了军民抗洪士气,最终堵住了决口。

此时,皇上派来的河院差使赶到现场,军民纷纷向其报告杨以增带头抗洪的义举。当河院差使寻找杨以增时,发现杨以增在河内已累得筋疲力尽。河院差使命士兵将其扶上岸,当即赏给他数万两白银。拿到这一笔巨资,爱好藏书的杨以增突发奇想,父亲的“厚遗堂”已远远容纳不下这么多书,不如将这笔银子用于修建两层藏书楼,一楼为自家的宗祠,二楼为藏书室。这样既能祭拜祖先,还能完成父亲生前的夙愿。聊城老市民叶簪传老人听父辈这样传说。

据聊城大学统战部部长李泉教授介绍,1840年,藏书楼建成后,杨以增特取《礼记》“先河后海”之意,意即书好像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大海。杨以增认为搞学问的人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头。因此,杨以增将藏书楼起名为:海源阁。海源阁后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和杨敬夫4代人的搜寻,历时百年,其藏书规模之大,质量之精,在当时北方藏书家中首屈一指。当时海源阁与南方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后陆氏、丁氏的藏书转归他人,仅剩海源阁与铁琴铜剑楼遥相辉映,晚清人称其为“南瞿北杨”。

汇集南北各地藏书

在海源阁的墙壁上,杨以增的玄孙杨敬夫曾把杨以增收集藏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端勤公(杨以增)任湖北安襄郧荆道员时,开始正式收集书籍,以普通及精刻本为主,可谓初期;任陕甘总督时,以精刻本、善本为主,兼收并蓄,对我家藏书总卷来说,以此时所购为最多,宜为中期,亦称盛期;任河督(江南河道总督)时,不仅以珍本为主,并以精刻本付之,善本以此时所得最多,可谓末期。”

张连增解释说,杨敬夫所谓的藏书3期,道出了杨氏海源阁藏书的总体脉络,由此看出,杨以增在短短十几年间,竟如此神速地收藏了数十万卷珍籍。杨以增生活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其特有的历史条件使他大批收藏书籍成为可能。

李泉介绍说,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有很多大藏书家,其中,虞山钱谦益的绛云楼藏书最多,在东南地区可谓藏书第一家。后来由于被火烧掉大半,剩下的转交给他同族的孙子钱遵王。后来又出现了徐乾学、季振宜等藏书大家。乾隆至嘉庆年间,徐乾学、钱遵王的藏书,一半归北京怡府乐善堂,一半归吴县的黄丕烈。此时,季振宜的藏书,开始流向社会。黄丕烈趁机收购,并成为当时宋版藏书的翘楚。黄丕烈死后,其藏书以及江浙一带的藏书精华全部归为汪士钟的艺芸书舍收藏。

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天国战乱,江浙一带大藏书家的藏书纷纷流向社会。杨以增趁机将黄丕烈、汪士钟等名家的藏书购回送入海源阁收藏。这样,辗转于吴越之间几百年的古老藏书,几乎被杨以增“一网收尽”。

而被怡亲王载垣收藏于乐善堂的另一支徐乾学、钱遵王的藏书,由于咸丰末年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斩杀怡亲王载垣,使乐善堂珍籍流向社会。当时,在北京任职的杨以增的儿子杨绍和,趁机从社会上购回流散藏书,送入海源阁收藏。后来,很多人认为,海源阁珍本藏书一半来源于北方,一半来源于南方。

海源阁第三代藏书人为杨以增的孙子杨保彝。尽管杨保彝一生所购藏书不多,但他在保管、整理海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