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含答案及出题思路).docxVIP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含答案及出题思路).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间烟火气里的文化传承

王颖

清晨的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里裹着生活的热乎气;巷尾的老字号面馆,老师傅揉面的力道里藏着几十年的手艺;社区的手工市集,年轻人捏的泥塑、绣的荷包里满是创意与心意……这些寻常日子里的人间烟火,看似平淡,却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载体。

文化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也不是博物馆里落满灰尘的文物。从《诗经》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朴素愿望,到《清明上河图》里汴河两岸的繁华市井;从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到中秋阖家团圆吃月饼的传统,文化始终扎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浸润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就像老家镇上的竹编匠人,一根竹子在他手里能变成竹篮、竹席、竹簸箕,每一件作品都带着竹子的清香,也带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温度。这些手艺没有复杂的理论,全靠师傅口传心授,靠徒弟日复一日地练习、琢磨,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年轻人更愿意追求光鲜的职业,愿意沉下心来学习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间烟火里的文化价值。有人把老手艺搬上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看到竹编、木雕、剪纸的魅力;有人在社区开设手工体验课,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还有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让老手艺有了新“活法”。就像苏州的缂丝技艺,曾因工序复杂、耗时久,一度无人问津,如今设计师们将缂丝与现代服饰结合,让这门古老的技艺重新走进了年轻人的衣橱。

人间烟火气,是文化传承的“土壤”。没有了生活的滋养,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当我们在菜市场里感受市井温情,在老字号里品味时光味道,在手工创作中体会匠心传承时,我们其实都在参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这份藏在烟火里的文化,不张扬、不刻意,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让我们记得住乡愁,守得住根脉。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市场的叫卖声、老字号面馆的手艺、手工市集的作品,都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B.文化并非高高在上,它扎根于日常生活,《诗经》《清明上河图》都能体现这一点。

C.传统手艺的传承主要依靠理论传授,徒弟只需学习相关理论就能掌握老手艺。

D.苏州缂丝技艺通过与现代服饰结合,摆脱了一度无人问津的困境,焕发新生。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列举菜市场、老字号面馆等场景,引出“人间烟火气是文化传承载体”的论点。

B.文章第二段将竹编匠人的手艺与博物馆文物对比,突出传统手艺更具文化价值。

C.文章第三段仅从短视频传播、社区体验课两个角度,论述如何保护传统手艺。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只要感受人间烟火,就能实现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手艺,所以所有传统手艺都面临失传的风险。

B.把老手艺搬上短视频平台,是让传统手艺获得新生的唯一有效途径。

C.只有扎根生活,文化才能拥有生命力,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D.人们在菜市场感受市井温情时,只是在体验生活,与文化传承无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外婆的酱坛子

李娟

外婆的厨房角落里,总摆着几个酱坛子,黑釉的,肚大颈细,像一个个敦实的老人,沉默地守着时光。每次去外婆家,我最先闻见的,就是酱坛子散发出的独特香味——咸香里带着一丝微甜,混着阳光和岁月的味道。

外婆做酱的手艺是从太外婆那里传下来的,每年夏天,她都会选个晴朗的日子做酱。清晨天刚亮,外婆就去菜园里摘新鲜的黄豆,黄豆要颗粒饱满、颜色金黄的,一点虫蛀的都不能要。回来后,她把黄豆倒进大盆里,用清水淘洗三遍,再泡上大半天,直到黄豆吸足了水分,变得圆滚滚的。

接着是煮豆,外婆用的是老家的大铁锅,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锅里的黄豆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煮到黄豆一捏就烂,外婆才关火,把黄豆捞出来,摊在竹筛上晾凉。等黄豆凉透了,就把它们倒进铺着纱布的竹筐里,盖上干净的棉布,放在通风的屋檐下发酵。这期间,外婆每天都会去看一眼,轻轻掀开棉布闻闻味道,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

大概过半个月,黄豆就发酵好了,长出一层薄薄的白霉,这时就能下酱了。外婆把发酵好的黄豆倒进酱坛子里,再按比例加入盐和凉白开,盐要放足,不然酱容易坏。然后她会找一块干净的纱布,蒙在坛口,再用绳子扎紧,最后盖上坛盖,在坛沿儿上倒一圈清水——这是外婆的“密封诀窍”,能防止虫子和灰尘进去。

接下来的日子,外婆每天都要“翻酱”。她会拿着一根长筷子,揭开坛盖,小心翼翼地伸进坛子里,沿着坛壁慢慢搅动,把沉在底下的黄豆

文档评论(0)

151****9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