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音乐制度与政治教化功能.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周音乐制度与政治教化功能

引言

站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现场,当那枚斑驳的青铜编钟被轻轻叩响,穿越三千年的音波依然清晰可闻。这不是单纯的乐器鸣响,而是商周文明的密码——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体系中,音乐从未脱离过政治与教化的土壤。从商王用”万舞”震慑方国,到周人以”雅乐”规范宗法,音乐制度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隐形纽带。本文将沿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线索,深入解析商周音乐制度的内在结构,揭示其如何通过声音的秩序构建起政治的秩序,又如何在教化中塑造出早期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一、商周音乐制度的形成背景:从巫祭到礼制的嬗变

1.1商代:神权政治下的音乐雏形

商代是典型的神权社会,甲骨文中”舞”字写作”奻”,像人手持牛尾起舞之形,大量卜辞记录着商王通过乐舞沟通天地的场景。河南辉县琉璃阁商墓出土的三枚一组石磬,音高分别为G、G、A,已具备简单的音阶概念;而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长84厘米、重88公斤,敲击时声如洪钟,显然是用于大型祭祀的重器。此时的音乐制度虽未系统化,但已形成两大特征:一是”巫乐合一”,巫觋既是祭祀主持者,也是乐舞编排者,《尚书·伊训》记载”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可见乐舞是神权统治的核心工具;二是”等级初现”,殷墟墓葬中,贵族墓随葬青铜铙、石磬,平民墓仅有陶埙、骨哨,乐器的材质与数量已成为身份标识。

1.2周代:宗法制度催生的音乐体系化

周人克商后,面对”小邦周”统治”大邑商”的政治困境,亟需建立一套超越血缘与地域的新型秩序。《礼记·乐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音乐被纳入”制礼作乐”的整体工程。周公旦主持制定的《周礼》中,“春官宗伯”下设”大司乐”一职,统领6700余名乐官与乐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国家级音乐管理机构。陕西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出土的编钟,从三枚一组发展为八枚一组,音域覆盖三个八度,能演奏完整的五声音阶;而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虽属战国,但其中保存的西周编钟制度(如”隧部发音”“鼓部发音”的双音结构),印证了《考工记》中”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的声学规范。周代音乐制度的突破在于:从神权附属转向礼制核心,从零散实践转向系统规范,为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商周音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从器物到仪式的立体架构

2.1乐器体系:“八音”分类下的等级符号

《周礼·春官·大师》记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金类以编钟为代表,西周中期的”柞钟”铭文记载”用享孝于皇祖、皇考”,说明其主要用于宗庙祭祀;石类以编磬为佐,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玉磬,质地细腻、敲击清越,非诸侯不可用;土类的埙在商代多为三孔,周代发展为五孔,能吹奏完整五声音阶,常见于乡饮酒礼;革类的鼓更具政治象征,《周礼·地官·鼓人》规定”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不同鼓乐对应不同祭祀等级。

这些乐器绝非单纯的演奏工具,而是”明贵贱,辨等列”的视觉符号。比如编钟的悬挂方式,天子用”宫悬”(四面悬挂),诸侯用”轩悬”(三面),卿大夫用”判悬”(两面),士用”特悬”(单面);编钟的数量,天子四组32枚,诸侯三组24枚,大夫二组16枚,士一组8枚。当乐工奏响”金声玉振”时,乐音的高低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身份等级的声学呈现。

2.2乐官体系:从巫觋到”乐官”的职能转型

商代的乐官多由巫觋兼任,甲骨文中”巫”与”舞”同字,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呼多老舞”,“多老”即负责乐舞的巫官。到了周代,乐官成为独立的职官体系,《周礼·春官》详细记载了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等16类乐官的职责: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负责贵族子弟的乐教;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教授具体乐舞技艺;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承担礼乐文本的传承;小胥则”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负责乐教纪律。

这种专业化分工意义深远。商代巫官的乐舞更多依赖个人神谕,周代乐官则成为制度的执行者与解释者。比如大司乐在”大祭祀”时需”宿县(悬)为位”,提前三天检查乐器悬挂是否符合等级;在”大射礼”中要”帅其属而舞”,确保仪式流程与乐舞节奏完全同步。乐官从”通神者”转变为”制礼者”,标志着音乐制度从神权工具向政治工具的质变。

2.3乐舞分类:“六代乐舞”与”小舞”的功能分化

周代将乐舞分为”大舞”与”小舞”两大类。“大舞”即”六代乐舞”,包括黄帝《云门》、尧《咸池》、舜《大韶》、禹《大夏》、汤《大濩》、周《大武》,分别用于不同祭祀场合:祭天神用《云门》,祭地祇用《咸池》,祭四望(名山大川)用《大夏》,祭先妣用《大濩》,祭先祖用《大武》。这些乐舞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通过”述祖德”强化政权合法性——《大武》以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