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中断的社会反应.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科举中断的社会反应

引言

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击溃南宋残余势力,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正式确立。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在制度建设上呈现出鲜明的“二元性”——既保留着蒙古传统的“大根脚”(即贵族世袭特权),又不得不吸纳部分汉法以巩固统治。科举制度作为汉地王朝维系社会流动与文化认同的核心机制,在元代经历了近八十年的漫长中断(1237年“戊戌选试”后至1313年“延祐复科”前),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如同投入社会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从江南书院里摇头吟诵的老儒,到大都街头抄写文书的胥吏;从草原贵族的金帐议事,到市井勾栏中传唱的散曲,科举中断的影响渗透进元代社会的每一个褶皱。本文将沿着时间脉络,深入解析这一制度停摆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冲击与重塑。

一、元代科举中断的历史背景:从“戊戌选试”到“延祐复科”的漫长空白

要理解科举中断的社会反应,首先需厘清其历史成因与时间节点。元代科举并非自始废除,而是经历了“短暂尝试—长期停滞—有限恢复”的复杂过程。

1.1蒙古早期对科举的试探:1237年“戊戌选试”的夭折

蒙古灭金后,面对中原地区的治理需求,窝阔台汗在1237年采纳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建议,下诏举行“戊戌选试”。这次考试以经义、词赋、策论为内容,共录取4030名儒士,其中部分人被任命为地方议事官。但这场被后世视为元代科举先声的考试,本质上是蒙古统治者为解决“收罗人才”与“维持旧俗”矛盾的权宜之计。随着窝阔台去世,乃马真后称制时期,蒙古贵族集团对汉法的抵触情绪升温,科举制度因被视为“汉地旧制”而遭搁置。

1.2世祖至成宗时期:科举停摆的制度化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虽重用刘秉忠、许衡等汉臣推行汉法,但在科举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至元年间(1264-1294),翰林学士王鹗、和礼霍孙等多次奏请恢复科举,均被以“科举取人,实胜用人”为由驳回。究其根本,蒙古贵族集团存在三重顾虑:其一,科举强调“学而优则仕”,与蒙古“根脚出身”(即贵族、勋臣世袭特权)的传统选官制度直接冲突;其二,元代初期官员多由怯薛(皇帝亲军)、吏员、荐举等途径选拔,科举的恢复可能动摇既得利益者的地位;其三,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深层隔阂,使部分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之法”未必适用于“大元天下”。这种犹疑态度在成宗、武宗时期持续发酵,科举停摆逐渐从临时政策演变为制度性空白。

1.3延祐复科:迟到的制度回归

直到元仁宗延祐元年(1313年),在李孟、程钜夫等儒臣的推动下,元廷才颁布《行科举诏》,宣布次年开科。此时距“戊戌选试”已过去76年,距南宋灭亡也有34年。延祐科举虽恢复,但规模远小于唐宋——每三年一科,取士仅数十人,且对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录取比例悬殊。这种“有限恢复”恰恰印证了科举在元代始终是“边缘制度”的尴尬地位。

二、士人群体的震荡:从“修身齐家”到“穷途问路”

科举是传统士人的“生命线”,其长期中断对士人群体的冲击最为直接与剧烈。这些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知识阶层,在失去制度性上升通道后,经历了从迷茫、挣扎到重构生存逻辑的复杂过程。

2.1理想破灭的焦虑:“十年寒窗”成虚掷

元代前期,江南地区仍保留着南宋“耕读传家”的传统。许多士人自幼背诵“四书五经”,模仿程文(科举范文),期待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如婺州(今金华)士人吴师道,少年时“日诵数千言,作文援笔立就”,本欲“以科名自奋”,却因科举停摆“蹉跎至四十未仕”。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元典章》中记载的“儒户”诉苦文书,常可见“习举子业者,空费岁月,无所进身”的哀叹。这种焦虑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挫折,更动摇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社会共识——当“学而优则仕”的路径被切断,士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开始崩塌。

2.2现实生存的选择:从“入仕”到“多元谋生”

为了生存,士人们不得不转向其他路径。大致可分为四类:

其一,“屈身吏职”。元代官员选拔重吏轻儒,吏员可通过“出职”(即从吏转为官)进入仕途。许多士人被迫学习“案牍之学”,成为路府州县的胥吏。如杭州士人张养浩,早年“博通经史”,因科举无望“以吏事自达”,最终官至礼部尚书。但胥吏地位低下,时人有“吏道杂而多端,儒道清而难进”之叹,这种身份落差让士人内心充满矛盾。

其二,“教授乡里”。部分士人转向教育,或主持书院,或开馆授徒。如江西白鹿洞书院山长吴澄,“四方来学者千余人”,通过传播程朱理学延续文化命脉。这种选择虽清苦,却能保持士人尊严,故被许多人视为“退而求其次”的理想路径。

其三,“隐逸山林”。一些士人因对现实失望,选择隐居避世。如画家倪瓒“家雄于赀”,却“不事生产,强学好修”,科举中断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以诗画自娱。他们的隐逸并非完全消极,而是通过疏离官场来维护精神独立。

其四,“投身文艺”。这是元代士人最具创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