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5年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VIP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5年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5年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兴起的小说创作潮流,其核心特征是对传统历史叙事的解构与重构。与革命历史小说强调宏大叙事、阶级斗争不同,新历史小说更关注个体记忆、民间视角和历史的“不可靠性”。作品常以家族史、地方史为载体,将历史还原为具体的生存现场,如莫言《红高粱家族》以“我爷爷”“我奶奶”的传奇故事消解正史的严肃性,苏童《妻妾成群》通过陈家宅院里的女性命运折射时代变迁。这类小说打破了历史的单一性,强调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与多义性,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历史认知维度。

2.底层写作

底层写作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现象,聚焦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与批判意识。其创作主体多为“70后”“80后”作家,如刘庆邦《神木》书写矿难背后的农民工悲剧,曹征路《那儿》通过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下岗揭示资本逻辑对人性的挤压。底层写作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模式,更注重呈现底层的“沉默性”——他们常被主流话语遮蔽,作品通过细节化的日常叙事(如工棚里的争吵、讨薪时的屈辱)还原其真实处境,同时反思知识分子的“代言”困境,强调底层作为主体的发声可能。

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反思运动,以韩少功《文学的“根”》一文为理论宣言,主张文学应“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其创作特点是将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试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楚文化、吴越文化、边地文化)重构民族精神。阿城《棋王》中的“吃”与“棋”象征道家文化的生存智慧,郑义《老井》以山西山村的打井史展现农耕文明的坚韧与封闭,贾平凹《商州系列》则用散文化笔调描绘秦地民俗的原始生命力。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考据,更在于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文学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基因。

4.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的重要转向,强调“真实”作为创作的核心,融合报告文学、口述史、田野调查等多种文体。与传统纪实文学不同,非虚构写作更注重作者的“在场性”与“介入性”,如梁鸿《中国在梁庄》通过返乡调查记录一个豫南村庄的衰败与挣扎,李娟《冬牧场》以亲身参与游牧生活的方式书写哈萨克牧民的生存状态。这类作品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既要求事实的准确性(如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又追求文学性的叙事策略(如场景描写、人物刻画),成为记录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活的历史”。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檀香刑》中“猫腔”的叙事功能?

《檀香刑》是莫言融合民间艺术与历史叙事的代表作,其中“猫腔”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高密县的地方戏),更是贯穿全书的叙事结构与意义载体。首先,“猫腔”作为民间说唱艺术,为小说提供了“说书人”视角——赵甲、钱丁、孙丙三个主要叙述者分别对应刽子手法场、知县公堂、受刑者囚笼三个场景,这种多声部的“唱词体”叙事消解了单一权威视角,符合民间艺术“众声喧哗”的特征。其次,“猫腔”的悲剧美学与檀香刑的残酷形成互文:猫腔唱腔“哭中带笑”的调子,暗合小说中孙丙“戏子赴死”的荒诞性——他将受刑视为最后一次表演,将痛苦转化为艺术化的“狂欢”。最后,“猫腔”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承载着民间对历史的记忆方式:与正史中“义和团”的宏大叙事不同,高密百姓通过戏文传唱孙丙的故事,将历史还原为具体的、可感知的民间经验。

2.方方《武汉日记》的非虚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方《武汉日记》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个人观察记录,其非虚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即时性”与“在场性”。作者作为武汉市民,以日记体形式逐日记录封城期间的日常生活(如买菜难、医疗资源短缺、社区管控),保留了大量未被主流媒体覆盖的细节(如独居老人的死亡、志愿者的困境),构成疫情初期的微观史。其二,“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平衡。日记以“我”的视角展开,但通过采访、转发读者私信(如医护人员的求助信、普通市民的倾诉),将个人体验扩展为群体记忆,形成“个人-他者-社会”的叙事网络。其三,“批判性”与“反思性”。作者不回避对疫情初期应对失当的批评(如信息瞒报、物资分配不公),同时反思灾难中的人性复杂性(如谣言传播、地域歧视),这种“不美化、不遮蔽”的写作态度,使其超越了简单的“记录”,成为一部具有社会学价值的“灾难启示录”。

3.铁凝与迟子建的女性书写有何差异?

铁凝与迟子建同为当代女性作家,但因创作背景与生命体验不同,其女性书写呈现出鲜明差异:

其一,叙事空间的选择。铁凝的作品多聚焦都市或知识分子群体,如《玫瑰门》中的司猗纹在传统家庭与现代社会的夹缝中挣扎,《大浴女》中的尹小跳在欲望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自我;

文档评论(0)

yclhd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