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代文官制度与政治运行
引言
若说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有座里程碑,宋代必是绕不开的高峰。当我们翻开《宋史·职官志》,密密麻麻的官职名称背后,是一套精密运转的政治机器;读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宣言,能触摸到文官群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这个被钱穆先生称为”士大夫政治最盛时代”的王朝,用近三百年时间,将文官制度从”工具”升华为”文化”,既塑造了独特的政治生态,也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治理智慧。
一、制度土壤:从”兵强马壮”到”与士大夫共治”的转型
1.1历史镜鉴:唐末五代的乱局倒逼
要理解宋代文官制度的特殊性,得先看它诞生的”乱世背景”。从朱温灭唐到赵匡胤建宋的53年间,中原大地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王朝,藩镇节度使”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笔者曾读过《旧五代史》里一段记载:某节度使的亲兵队长杀了上司自立,竟能理直气壮地说”军中但要个好官”——这哪是”官”,分明是”兵痞掌权”的荒诞剧。
这种”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恶性循环,让赵匡胤称帝后如坐针毡。他曾对赵普坦言:“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不是简单的”重文轻武”,而是痛定思痛后的制度纠偏——用文官取代武将执掌地方,从根本上切断”藩镇割据”的链条。
1.2理念革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共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太庙立的”誓碑”。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碑上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这不是空泛的承诺,而是将文官群体提升到”共治者”的地位。宋仁宗时,包拯弹劾三司使张方平,唾沫星子溅到皇帝脸上,仁宗边擦脸边改任他人;苏轼因”乌台诗案”险死还生,最终仅贬黄州——这些事例都在印证:宋代文官与皇权的关系,已从”执行者”演变为”协作者”。
这种理念转变带来的是士大夫精神的觉醒。程颢、程颐提出”天下治乱系宰相”,范仲淹写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们不再满足于做皇帝的”工具”,而是以”道统”自居,与”君统”形成微妙平衡。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功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制度架构:精密如齿轮的文官管理体系
2.1选拔:科举制的”平民化革命”
如果说唐代科举还是”贵族的游戏”,宋代科举则真正打开了”寒门入仕”的大门。笔者曾查阅《登科记考》,发现北宋167榜进士中,有46.1%的人出身于”非官宦家庭”。这背后是三项关键改革:
其一,“糊名法”与”誊录法”的推行。以前考官能看到考生笔迹,甚至通过”行卷”提前认识作者;现在试卷要密封考生信息,再由专人誊抄成统一字体,彻底杜绝”人情分”。欧阳修主考时,因讨厌”太学体”奇涩文风,将原本内定的考生黜落,结果该考生竟是他的得意门生苏轼——若没有糊名,这样的”乌龙”根本不会发生。
其二,殿试成为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他亲自在讲武殿出题考试,从此”天子门生”取代了”座主门生”的旧习。考生不再感谢考官,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既强化了皇权对选官的控制,也让文官群体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
其三,录取规模扩大。唐代每年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北宋真宗时已增至二三百人,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更达805人。这些新科进士中,有吕蒙正这样”寒窑苦读”的穷书生,有范仲淹”断齑画粥”的寒士,也有欧阳修”以荻画地”的孤儿——科举真正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通道。
2.2考核:“磨勘法”下的动态管理
选官只是起点,如何让官员”干得好、留得住”,需要一套严谨的考核体系。宋代的”磨勘”制度,堪称古代版的”绩效考核”。
所谓”磨勘”,即定期复核官员的任职表现。文官三年一磨勘(武臣五年),考核内容包括”七事”:举官当否、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事失案察、较正刑狱。笔者在《庆元条法事类》里看到过具体案例:某知县任内开垦荒田500亩,户口增加200户,考核评为”上等”,得以提前晋升;另一知县因辖区发生一起冤案未及时纠正,被降为”下等”,延迟一年磨勘。
但磨勘也不是”唯业绩论”,资历同样重要。这导致有些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熬够年限就能升官。苏轼曾吐槽:“今之所谓磨勘者,特计日月以待迁耳。”这种”资历优先”的设计,虽避免了过度竞争引发的内耗,却也埋下了”冗官”的隐患——到仁宗时,官员数量已从宋初的万余人增至两万三千余人。
2.3监察:“台谏合一”的权力制衡
在宋代官场,有群人被称为”天子耳目”,他们就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与前代不同,宋代实现了”台谏合一”:御史不仅监察百官,也能谏诤皇帝;谏官不仅规劝君主,也可弹劾臣僚。这种职能交叉,让监察体系成了政治运行的”平衡器”。
最典型的是仁宗朝的包拯。他任御史中丞时,连续七次弹劾三司使张尧佐(仁宗宠妃的伯父),甚至当廷指责皇帝”蹊田夺牛”(比喻处罚过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