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政治的社会功能.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文人政治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节点。当我们翻开《旧唐书》《宋史》的列传,会发现一个显著变化:从唐代的“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到宋代的“寒儒入相”,朝堂之上逐渐被通过科举选拔的文人群体主导。这种“文人政治”的形成,不仅重构了权力结构,更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政治、文化、社会编织成一张更紧密的网络。本文将从文人政治的形成背景出发,深入探讨其在文化整合、社会流动、治理效能、价值引导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试图还原那个“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时代的真实温度。

一、文人政治的形成:从门阀到科举的历史转折

要理解唐宋文人政治的社会功能,首先需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脉络。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而是数百年社会矛盾积累与制度创新的结果。

1.1唐代:科举制的破局与文人集团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九品中正制让门阀士族垄断了政治权力。这种局面在唐代被逐渐打破——从高祖李渊“每年考选”的初步尝试,到武则天“殿试”“武举”的制度创新,再到玄宗时期进士科“诗赋取士”的定型,科举制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

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进士科每年录取约20-30人,看似不多,却意义非凡。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出身“世敦儒业”的小官僚家庭,16岁“离乡守孤单”赴长安应试,最终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名动考官,29岁便中进士;再如牛僧孺,其先祖虽为隋代官员,但到他这一代已家道中落,全凭科举入仕,最终官至宰相。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新兴文人集团的悄然崛起——他们不再依赖家族背景,而是以“文章”“学识”为进阶资本,逐渐在朝堂上形成与门阀士族分庭抗礼的力量。

1.2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与文人政治的成熟

如果说唐代是文人政治的“青春期”,宋代则是其“而立之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科举取士规模大幅扩大。据统计,北宋平均每年录取进士约100人,南宋更增至200人以上,远超唐代。更关键的是,宋代科举取消了“公荐”“行卷”等人为干预环节,推行“糊名”“誊录”制度,真正实现了“取士不问家世”。

这种制度设计让文人集团的构成更加多元。比如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以荻画地”教他读书,后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重臣;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从底层寒士成长为参知政事,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理想。当这些“起于草莽”的文人进入权力中枢,他们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必然与前朝的门阀贵族不同——更关注民生疾苦,更强调文化传承,也更愿意推动社会层面的变革。

二、文化整合:从“雅俗分野”到“上下同文”

文人政治的第一个社会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将分散的地域文化、阶层文化整合为更具凝聚力的“中华文化共同体”。这种整合不是强制的“文化同化”,而是文人集团主动充当“文化桥梁”的结果。

2.1官方文化的向下渗透:从太学到乡校的网络构建

唐代以前,官方文化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中心城市的太学、国子监,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系统的儒家经典。但随着文人官员的地方任职增多,这种情况逐渐改变。比如唐代名相张九龄,在韶州(今广东韶关)任刺史时,主持修建了“张九龄书院”,不仅教授《论语》《孟子》,还将中原的农耕技术、礼仪规范编成通俗读物,让“俚僚之民始知书礼”;宋代的程颢、程颐兄弟在地方任职时,更是“每因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于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将儒家伦理融入日常生活。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州县学”体系。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熙宁年间,朝廷要求“凡州县皆立学”,由地方文人官员主持教学。这些学校的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但教学方式却充满灵活性:有的用方言讲解,有的结合本地风俗编写案例,甚至出现了“乡约”这种将儒家规范转化为民间公约的创新形式。比如吕大钧在蓝田制定的《吕氏乡约》,用“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十六字纲领,将抽象的“礼”变成了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很快在关中地区流传开来。

2.2民间文化的向上提升:从俚曲到雅文学的转化

文人政治的另一个文化功能,是将民间的鲜活文化元素吸收到主流文化中,实现“雅俗互融”。唐代的文人官员大多有“贬谪”或“外放”经历,比如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贬永州,白居易贬江州,这些经历让他们深入接触到民间文化。韩愈在潮州时,发现当地百姓“信巫鬼,重淫祀”,他没有简单禁止,而是创作了《祭鳄鱼文》,用“鳄鱼暴民,刺史当除之”的故事,将儒家的“为民除害”理念与民间的“驱邪”信仰结合;白居易在江州听到“商人妇”弹琵琶,写下《琵琶行》,将民间的叙事歌谣提升为“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的诗歌经典。

宋代文人更擅长这种转化。苏轼在黄州时,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听到当地民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便将其化用为“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