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常平仓制度与灾荒应对.docxVIP

汉代常平仓制度与灾荒应对.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常平仓制度与灾荒应对

引言

翻开泛黄的汉代简牍,“灾异”二字频频跳入眼帘。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来看,两汉400余年间,水、旱、蝗、疫等灾害发生频率之高、影响之广,远超今人想象。当黄河在元光三年(前132年)决口改道,淹没16郡时;当元封四年(前107年)关东大旱,“人相食”的惨状蔓延至函谷关时;当东汉永初元年(107年)三辅地区蝗灾过后,“草木尽,牛马相啖毛”的场景出现时,普通百姓的生存防线往往脆弱如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粮食储备制度——常平仓,在汉代从构想走向实践,成为封建王朝应对灾荒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粮食管理技术的进步,更是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制度性落地,其兴衰历程折射出帝国治理能力的起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救灾经验。

一、常平仓制度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基础

1.1先秦时期的储备思想萌芽

常平仓并非汉代突然出现的制度创新,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的”委积”制度。《周礼·地官》记载:“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囏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守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这里的”委积”是官方设立的公共粮仓,功能已涵盖灾荒救济、养老抚孤等多个方面。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轻重之术”,提出”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主张国家通过调节粮食供需稳定粮价。战国时李悝在魏国实行”平籴法”,明确”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规定丰年由政府按比例收购余粮,灾年平价出售,“取有余以补不足”。这些思想如同种子,在汉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1.2汉代社会需求的直接推动

西汉建立初期,经过秦末战乱和楚汉相争,社会经济极度凋敝。《汉书·食货志》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这种情况下,高祖至文景时期主要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注重恢复农业生产,但对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尚未形成系统。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因连年征战、水利工程等开支剧增,同时频繁的自然灾害(据统计武帝在位54年,有28年发生灾害)迫使统治者必须建立更稳定的救灾机制。元狩四年(前119年),山东地区发生特大水灾,“民多饥乏”,武帝虽”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但地方仓储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正是这种现实压力,促使朝廷开始思考建立常态化的粮食储备制度。

1.3耿寿昌的关键贡献与制度定型

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正式向朝廷提出设立常平仓的建议。他在奏疏中说:“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这里耿寿昌首先考虑的是减少漕运成本,但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建议:“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这一建议很快被宣帝采纳,常平仓制度由此正式确立。与前代的”委积”“平籴”相比,汉代常平仓的创新在于:一是覆盖范围从局部扩展到”边郡”(后推广至全国);二是运作机制更明确,“贱籴贵粜”成为核心原则;三是管理主体从地方自治转向中央与地方协同,大司农系统直接参与监督。

二、常平仓的运作机制与管理体系

2.1粮食来源的多元渠道

常平仓的粮食储备并非仅靠政府财政购买,而是形成了多元的来源体系。首先是”岁籴”,即每年秋收后,地方官府根据当年粮食产量和市场粮价,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民余粮。《居延汉简》中记载了张掖郡的购粮记录:“入粟大石二十五石,车一两,输甲沟候官,始元二年十一月己卯,将粟卒张某。”可见收购过程有严格的计量和登记。其次是”调运”,中央会从漕粮或其他官仓调粮补充常平仓,尤其是边郡地区,常因粮食产量不足需要内地支援。例如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朝廷”转旁郡钱谷以相救”,部分粮食即来自常平仓的跨区域调配。第三是”捐纳”,允许富户以粮食捐官或抵罪,《汉书·食货志》载:“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这些捐纳的粮食一部分会纳入常平仓储备。

2.2仓储管理的严格规范

汉代对常平仓的管理有着近乎严苛的规定。从仓储选址看,要求”高燥之地”,避免潮湿霉变;仓房建筑”墙厚三尺,柱高一丈”,确保坚固耐用。《睡虎地秦简·仓律》虽为秦制,但汉代多有继承,其中规定:“入禾仓,万石一积,辄为户,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即粮食入仓需按万石为单位封存,由县令、县丞、仓吏共同验印。日常管理中,仓吏需每日记录粮食出入情况,每月上报县府,每季度由郡都尉派专人核查。居延汉简中还发现了”仓课”文书,记录某仓某月”出粟小石十五石,入粟大石二十石”,并标注”见在粟大石一百廿石”,可见账目之细致。对于粮食损耗,规定”禾、刍稿积廥,有赢不备,令其故吏与新吏杂先索出之”,即新旧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