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优质教案.docxVIP

《扬州慢》优质教案.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州慢》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通过对词作背景、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的细致剖析,使学生不仅能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领略宋词“清空”“骚雅”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家国情怀与审美素养。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姜夔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掌握“慢词”的基本特点;疏通词意,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品味词中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作的音韵美与节奏美;运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合作解决疑难;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深入体会词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面对山河破碎、昔日繁华不再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和平的珍视;感受姜夔词中清冷孤寂的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词作所蕴含的深沉的家国哀痛和兴亡之感。

*品味词中“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桥边红药”等核心意象的内涵,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把握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在本词中的具体体现。

2.教学难点:

*领会词人在写景抒情中所体现的“黍离之悲”的含蓄表达方式。

*理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词句所营造的凄清意境及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词作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产生深层共鸣。

三、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注重以读带悟,以境促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互动中深化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名都”到“空城”的吊古之思

(播放扬州古城风貌图片或相关视频片段,配以低沉的古典音乐)

师:同学们,提及扬州,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烂漫,“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繁华。)然而,南宋词人姜夔眼中的扬州,却是另一番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扬州慢》,去感受那份历经战火洗礼后的苍凉与悲怆。

(二)初读感知:音容节奏中的悲戚

1.教师范读:语调低沉,语速舒缓,读出词作的凄清悲凉之感。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把握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与点评:纠正字音,指导朗读技巧,强调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表现情感的起伏。例如,“荠麦青青”的平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沉痛,“清角吹寒”的凄切。

4.整体感知:读后提问:词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扬州景象?词人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空城”的凄凉和词人的悲慨。)

(三)背景探寻:知人论世解“黍离”

1.作者简介: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特别是其布衣终身的身份和“清空”“骚雅”的词风特点,点出其词多抒发家国兴亡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

2.创作背景:重点介绍词作的缘起——姜夔二十余岁时路过扬州,目睹了金兵南侵后这座昔日名都的残破景象,遂有感而发,写下此词。强调“淳熙丙申至日”这一特定时间节点的历史意味。

3.“黍离之悲”:解释“黍离”典故的出处(《诗经·王风》)及其象征意义——对国家衰亡的哀痛。点明此词的情感基调。

(四)文本研习:意象深婉品“清空”

1.上阕: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的强烈对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点出扬州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优势,昔日何等繁盛。提问: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引出下文的今昔对比,反衬今日的荒凉。)

*“解鞍少驻初程”:交代行踪,“少驻”暗示词人不忍久留,亦暗示扬州已非昔日乐土。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指昔日扬州的热闹街市;“荠麦青青”则描绘出战后野草丛生的荒芜景象。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点出荒凉的原因——金兵南侵。“废池乔木”是目睹之景,“犹厌言兵”更是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情感,将词人对战争的憎恶、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融入其中。提问:“厌”字用得好在哪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战争的极度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时间推移,黄昏降临,凄清的号角声在空城中回荡,更添悲凉。“寒”字既指天气之寒,亦指心境之寒、时局之寒。“空城”二字,点明主旨。

2.下阕:抚今追昔与情思的深化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设想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扬州留下许多咏扬州繁华的诗篇)若重游此地,也定会为眼前的残破景象而震惊。以昔日文人眼中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衰败,进一步强化“黍离之悲”。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便杜牧有生花妙笔,写下“豆蔻梢头”“青楼梦”那样的佳句,面对此情此景,也难以表达其复杂深沉的悲慨。词人自谦,实则是此情此

文档评论(0)

jqx728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