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取士与思想控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八股取士与思想控制

引言

若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比作一条奔涌千年的长河,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无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段——它既延续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又以严苛的形式与内容限制,将科举从选拔人才的通道,悄然转化为思想控制的工具。当我们翻开《明史·选举志》中”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记载,或是读到清代士人”墨卷万篇,雷同相袭”的感叹,不难发现:八股取士绝非简单的考试形式革新,而是统治者精心设计的思想规训体系。它如同一张细密的网,既网住了读书人的功名之路,更网住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脉络。

一、八股取士的形成:从考试形式到思想控制的制度嬗变

1.1明初的制度奠基:朱元璋与刘基的”变其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科举诏》中宣称”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但此时的科举仍保留着元代”经义策论”的影子。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朱元璋与刘基共同修订《科举成式》时,“八股文”的雏形开始显现。所谓”八股”,原指文章结构需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部分字数、对仗皆有严格要求。这种形式设计绝非偶然——朱元璋出身草莽,深恐士人”放言高论”危及统治,刘基作为元明之际的儒臣,亦深知”统一思想”的重要性。两人合力打造的,是一套”以形式限内容,以程式束思想”的考试体系。

1.2明代的成熟与清代的强化:从”代圣贤立言”到”文字狱”的配合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八股文的格式进一步固定,“代圣贤立言”成为核心准则。考生必须站在孔孟程朱的立场上阐释经义,不得抒发个人见解。到了清代,统治者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文字狱”的威慑。康熙年间《圣谕十六条》明确要求”黜异端以崇正学”,乾隆朝更将八股文与《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绑定,规定”文必宗朱子,违者不录”。这种制度叠加效应,使得八股取士从单纯的选官手段,升级为”制度约束+思想高压”的双重控制体系。

二、八股文的”紧箍咒”:内容与形式的双重规训

2.1命题的”四书牢笼”:从”经史子集”到”四书独尊”

唐宋科举虽重经义,但命题范围涵盖《五经》《史记》乃至诸子百家,考生可自由发挥。明清则不然,据《钦定科场条例》统计,清代乡会试题目90%以上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且多为”断章取义”的小题目。比如”子谓颜渊曰”这样的半截话,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前半句。这种命题方式的目的,是迫使考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四书》的逐字解读,既无暇顾及历史兴衰、民生疾苦,更不敢触碰”经世致用”的实学。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痛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2.2写作的”代圣立言”: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倒置

八股文最核心的要求是”代圣贤立言”。考生不能以第一人称表达观点,必须模拟孔子、孟子、朱熹等”圣贤”的口吻。比如写”学而时习之”,不能说”我认为学习需要复习”,而要写成”圣人有云:学也者,非徒记诵而已,必时习之,方得其中真味”。这种写作方式彻底消解了个体思想的独立性——考生的才华不是用来创新,而是用来”复刻”圣贤的思想;不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而是用来证明”圣贤早有定论”。清代学者袁枚曾调侃:“今之秀才,目未睹汉唐之书,耳未闻宋元之说,独抱宋儒之语录,举头见日,便云’天理昭昭’,开口论事,即曰’人心不古’。”

2.3格式的”镣铐之舞”:从”文无定法”到”千篇一律”的标准化

八股文的格式约束堪称古代考试史上最严苛的”模板教学”。破题需用两句话点破题意,承题要承接破题进一步阐释,起讲必须”入口气”(即模拟圣贤语气),入手是过渡段,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则要两两对仗,每段的句数、字数甚至虚词使用都有规定。这种格式的标准化,使得不同考生的文章”如出一辙”。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收集百篇”状元卷”,发现除了开头的破题略有差异,其余部分几乎可以互相替换。更讽刺的是,这种”标准化”反而成了考官阅卷的”便利”——他们无需理解文章内容,只需检查格式是否合规,对仗是否工整,便可以快速判定优劣。

三、士人群体的”异化”:从”天下己任”到”章句之奴”的蜕变

3.1读书目的的窄化:“科举即人生”的思维定式

在八股取士的制度下,读书人的人生轨迹被简化为”读八股-考科举-做官”的单一路径。明代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卖鸡换米”,却依然”每日只在屋里念文章”;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皆因”苦读三十载,连个秀才都没中”。这些文学形象背后,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八股文成为读书人的”敲门砖”,也成为他们的”思维牢笼”。正如清代思想家唐甄所言:“士者,国之毛也。今之进士,连篇累牍,皆程朱之语,而无一句及于民生国计;皆对仗排比,而无一字发自肺腑。”

3.2知识结构的单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