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边境互市制度与对外交流.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边境互市制度与对外交流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宋元时期,那是一段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的复杂岁月。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蒙古对峙,元朝则以空前的疆域将多民族纳入同一体系。在刀光剑影的战争间隙,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始终维系着不同政权间的联系——这便是边境互市。它像一座架在政治壁垒上的桥梁,既承载着中原王朝“以茶易马”的经济需求,也传递着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对丝绸、瓷器的渴望;它不仅是“布帛菽粟”的交易场所,更是诗词书画、宗教信仰、生产技术的传播驿站。今天,我们走进这段被贸易烟火熏染的历史,去触摸互市制度的肌理,感受对外交流的温度。

一、互市制度的渊源与构建:从“权宜之计”到“定制成规”

1.1唐五代的历史铺垫:互市传统的萌芽

互市并非宋元独创。早在汉代,中原与匈奴便有“关市”;唐代“互市监”的设立,更将边境贸易纳入官方管理体系。但唐五代的互市多因战争而兴、因和平而废,带有明显的临时性。比如唐玄宗时期与突厥的互市,常因“突厥犯边”而中断;后晋与契丹的贸易,也随“儿皇帝”石敬瑭的倒台而终止。这种“时开时禁”的状态,为宋元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证明了边境贸易对缓和矛盾的作用,也暴露了缺乏制度约束的弊端。

1.2北宋的制度突破:从“权宜”到“定制”

北宋建立后,面对辽、西夏的军事压力,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军事对抗难以长治久安,经济纽带或许能更稳固地维系边疆。于是,互市制度开始走向规范化。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式在镇州(今河北正定)、易州(今河北易县)等地设立“榷场”,这是北宋首个成体系的边境贸易机构。所谓“榷场”,取“专卖、管制”之意,由官府直接管理,设“榷场务”负责登记商人、检查货物、征收商税。

制度细节的完善更显智慧。比如,为防止军事技术外流,北宋规定“铜钱、铁钱、兵器、战马”为违禁品,严禁出口;为保障公平交易,设立“牙人”(官方中介),统一度量衡;为控制贸易规模,实行“旬日一市”(每十天开放一次)或“月市”,避免边境人员流动过频。这些措施看似严苛,实则是在“开放”与“安全”间寻找平衡——既满足了民间贸易需求,又守住了政权的核心利益。

1.3南宋与金:互市制度的深化与博弈

南宋偏安江南后,与金的互市规模反而扩大。绍兴和议(1141年)后,双方在淮河沿线的盱眙(今江苏盱眙)、楚州(今江苏淮安)等地设立20余处榷场。此时的互市制度更趋精细:金仿宋制设立“榷场使”,宋则增设“提举榷场”一职,直属中央户部;交易流程从“商人申报—官牙验物—定价成交—缴纳商税”形成闭环;甚至出现了“博易场”(民间自发的小规模集市)与“官榷场”并存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互市背后的政治博弈从未停歇。南宋曾以“断绝茶盐”为手段迫使金让步,金则通过抬高马匹价格获取更多利益。这种“经济战”反而推动了制度的完善——比如双方约定“以物易物为主,货币交易为辅”,减少铜钱外流;又比如“岁币”与互市结合,南宋每年给金的银绢,部分通过榷场贸易“回流”,形成特殊的经济循环。

1.4元朝:大一统下的互市新貌

元朝统一后,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传统的“边境”概念被打破,但互市并未消失,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欧亚贸易网络。一方面,元朝在与高丽、安南(今越南)等国边境设立“市舶司”(类似榷场),管理陆上贸易;另一方面,将原宋金边境的榷场改造为“驿站贸易点”,依托发达的驿站系统(元朝有1400余处驿站),使互市从“点状”扩展为“网状”。

更关键的是,元朝取消了许多前朝的贸易限制:铜钱、铁器不再严格禁运(但武器仍禁),交易时间从“旬市”变为“常市”,商人只需领取“公凭”(通行证)即可自由往来。这种开放,既是蒙古“重商”传统的体现,也反映了大一统政权对经济整合的需求——正如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从大都到上都,沿路的驿站里,契丹商人的丝绸与波斯商人的宝石堆成小山,连空气里都飘着茶香。”

二、互市的运行图景:从“茶马交易”到“百物杂陈”

2.1商品流动:中原与边疆的“供需互补”

互市的核心是商品交换,而商品种类的选择,深刻反映了不同政权的经济结构。对中原王朝(宋、元)而言,输出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和“文化奢侈品”:茶叶、丝绸、瓷器、书籍(尤其是儒家经典)、漆器、药材。这些商品中,茶叶最具代表性——北方民族“以肉酪为食,茶能去膻”,北宋每年通过榷场输出茶叶数十万斤,以至于“契丹不可一日无茶”(《续资治通鉴长编》)。

边疆政权的输入则以“战略物资”和“特产”为主:辽的马匹、北珠(松花江珍珠),西夏的青盐、骆驼,金的人参、貂皮,蒙古的羊毛、皮革。其中,马匹对宋朝尤为重要——北宋军队缺马,“一马之价,等于二十户农民一年之赋”(《宋会要辑稿》),因此“以茶易马”成为互市的核心内容,甚至衍生出“茶马司”这一专职机构。

这种“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