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寒露物候特点
一、传统物候记载与科学解析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其物候特征通过“三候”系统记录,既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与现代科学观测存在内在关联。
1、一候:鸿雁来宾
“鸿雁来宾”指寒露首候(约10月8日-12日),鸿雁开始大规模南迁。古人以“宾”代指“客”,因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反映雁群迁徙的阶段性特征。现代鸟类学研究显示,鸿雁属大型候鸟,繁殖于东北亚及西伯利亚,寒露前后因北方气温骤降、食物减少,启动南迁;迁徙时多呈“人”或“一”字队列,飞行高度可达数千米,每日迁徙距离约300-500公里,终点多为长江中下游及华南湿地。需注意,不同年份迁徙时间受气温波动影响,若秋季偏暖,迁徙可能延迟3-5天。
2、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此候(约10月13日-17日)描述“雀鸟入水化为蛤蜊”的现象,实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解读。寒露前后,部分雀形目鸟类(如灰椋鸟、白头鹎)因气温下降减少活动,常隐匿于芦苇丛或滩涂;而浅海区域的文蛤、花蛤等贝类因水温适宜,大量浮出沙面,古人因观察局限将二者关联。现代生物学证实,鸟类与贝类无进化关联,但此记载间接反映了寒露期间“鸟隐海产现”的生态特征——滩涂区域鸟类活动减少,贝类因海水温度(约18-22℃)适宜进入活跃期,成为渔民采捕的小高峰。
3、三候:菊有黄华
“菊有黄华”指寒露末候(约10月18日-22日),菊花普遍绽放。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其花芽分化需每日光照少于12小时,而寒露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昼长约11-12小时,且夜间低温(10-15℃)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恰好满足其开花条件。古人将菊花视为“候时之草”,因不同品种花期略有差异:早菊(如“金背大红”)9月下旬开放,寒露期间为中菊(如“墨荷”)盛花期,晚菊(如“绿云”)则延续至霜降。
二、自然环境的显著变化
寒露是气候由凉转寒的关键节点,自然环境呈现多维度变化,直接影响物候现象的发生。
1、气温与降水特征
从全国范围看,寒露期间平均气温较白露下降3-5℃。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日平均温降至15℃以下,东北部分区域可低至5-8℃;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日平均温约18-22℃,但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可达10-15℃)。降水方面,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华北、西北)进入少雨期,月降水量不足30毫米;南方则呈现分化:华西地区(四川、重庆)受“华西秋雨”影响,月降水量50-80毫米;华南沿海可能遭遇台风残余环流影响,偶有短时强降水。
2、昼夜温差与霜冻初现
昼夜温差扩大是寒露的典型特征。以黄河流域为例,白天气温常达20-25℃,夜间降至8-12℃,部分晴夜辐射降温明显,地表温度可低至5℃以下。此时,北方高海拔地区(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开始出现初霜,表现为地表或植物叶片上白色结晶(霜),形成条件需满足:夜间晴朗少云(利于辐射散热)、风速小于3米/秒(减少空气扰动)、近地面气温≤0℃。初霜出现时间与纬度、地形密切相关:东北北部(如漠河)9月下旬见霜,华北平原(如北京)多在10月中旬,长江流域(如武汉)则延迟至11月上旬。
3、风象与湿度变化
寒露期间,东亚地区受蒙古高压逐渐增强影响,偏北风频率增加。北方地区风力多为3-4级,偶有5-6级阵风;南方地区(如华东)则常出现“寒露风”——一种低温干燥的偏北风(日平均温≤22℃,持续3天以上),对晚稻灌浆危害较大。空气湿度方面,北方相对湿度多低于60%,部分区域(如西北)降至40%以下,易出现干燥天气;南方(除华西秋雨区)相对湿度约60-70%,早晚因降温可能出现轻雾。
三、生物群落的适应性响应
自然环境变化驱动生物调整行为与生理状态,形成寒露特有的生态景观。
1、植物的生长周期调整
(1)彩叶植物着色:枫树、乌桕、黄栌等落叶树种进入变色期。其叶片中叶绿素因低温(≤15℃)分解速度加快,类胡萝卜素(黄色)、花青素(红色)逐渐显现,形成“层林尽染”的景观。变色进程与光照、温差相关:昼夜温差>10℃时,花青素合成加速,叶片更鲜艳;连续阴雨则延迟变色。
(2)草本植物成熟:野菊、芦苇、狗尾草等草本植物进入种子成熟期。野菊种子带冠毛,可随风传播;芦苇种子具绒毛,借助风力扩散至湿地;狗尾草种子经动物取食后随粪便传播,均为越冬繁殖做准备。
(3)常绿植物抗寒准备:松树、樟树等常绿树种通过增加细胞内可溶性糖(如葡萄糖、蔗糖)浓度,降低冰点(可至-5℃),同时减少水分蒸腾(叶片角质层增厚),抵御即将到来的低温。
2、动物的迁徙与蛰伏行为
(1)候鸟集群迁徙:除鸿雁外,豆雁、灰鹤等冬候鸟也加入南迁行列。它们通过感知地磁场、太阳位置确定方向,部分种类(如丹顶鹤)会在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等湿地停留10-15天,补充能量(取食芦苇根、软体动物)。
(2)留鸟储备能量:麻雀、白头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及设施安装-08SS523 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pdf VIP
- ihi trx寿力离心空压机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pdf
- 2024全新婴幼儿喂养ppt课件.pptx VIP
- 开幕式活动方案.docx VIP
-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及预防.doc VIP
-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计划.docx VIP
- 中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课程标准.docx VIP
- 中国传媒大学-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一)-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2025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用“芯”解读青藏高原的时光变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pptx VIP
- 密闭式吸痰操作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