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几大特征.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孤独症的几大特征

一、社交沟通与互动的持续性障碍

孤独症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社交沟通与互动能力的显著不足,这种障碍体现在不同场景、不同发展阶段的多种表现中,且具有持续性特点。

1、社交情感互动缺陷

(1)婴幼儿期(0-3岁)表现为对人际互动缺乏兴趣。例如,6个月大的正常婴儿会对家长的逗弄报以微笑或发声回应,而部分孤独症婴幼儿可能对家长的表情、声音无明显反应;1岁左右时,正常幼儿会主动指向感兴趣的物品(如窗外的小鸟)吸引成人注意(即“共同注意”能力),但孤独症幼儿可能很少有此类行为,甚至对家长的呼唤无应答。

(2)学龄前期(3-6岁)常出现“单向社交”模式。例如,在幼儿园中,其他儿童会通过语言或动作邀请同伴一起玩“过家家”,而孤独症儿童可能独自玩积木,或突然打断他人但不知如何继续互动;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如同伴哭泣)缺乏理解,可能无动于衷或做出不恰当反应(如跟着笑)。

(3)学龄期及以上可能表现为“社交规则”理解困难。例如,与同学交流时,可能反复谈论自己感兴趣的火车时刻表,而不关注对方是否愿意倾听;无法识别“轮流说话”的社交信号,常打断他人或长时间沉默;对非语言沟通(如眼神交流、手势、面部表情)的理解滞后,如家长皱眉表示不满时,仍继续重复不当行为。

2、非语言沟通行为的整合困难

(1)眼神交流异常是常见表现。多数孤独症儿童在对话中眼神接触短暂,可能仅在有需求时(如要零食)看对方眼睛,其余时间看向别处;部分儿童甚至回避所有眼神接触,对话时始终低头或看向环境中的其他物品。

(2)手势与语言的协调障碍。正常幼儿1岁半左右会用“指”“挥”“点头”等手势配合语言表达需求(如指着杯子说“喝”),但孤独症儿童可能只用语言(如直接说“喝”)或只用手势(拉着家长的手去拿杯子),难以将两者结合;部分儿童可能使用“奇特手势”,如用手背而非手指指物。

(3)面部表情与情境不匹配。例如,听到笑话时没有笑容,摔倒疼痛时没有哭相;或在需要表达同情时(如同伴受伤),面部表情平淡,与实际情境的情感需求脱节。

3、建立与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足

(1)同伴关系发展滞后。3-5岁儿童通常会有“喜欢的小伙伴”,愿意分享玩具或一起游戏,但孤独症儿童可能更倾向于独自活动,或仅与成人互动(如只和家长玩);进入小学后,难以加入小组游戏,可能站在一旁观看却不知如何参与,或用不恰当的方式(如推搡)引起注意。

(2)家庭互动模式单一。部分儿童与家长的互动仅围绕需求满足(如要食物、玩具),缺乏情感交流;例如,家长生病卧床时,不会主动询问“妈妈怎么了”,也不会表现出关心的行为(如递水)。

(3)对社交关系的认知局限。例如,无法理解“朋友”与“陌生人”的区别,可能对刚见面的人过度亲近(如拥抱),或对长期陪伴的亲人表现冷淡;难以维持长期友谊,可能因无法适应同伴的游戏规则而逐渐退出社交圈。

二、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与兴趣狭窄

孤独症的另一核心特征是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这些行为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功能,且具有“坚持同一性”的特点。

1、重复性动作与感觉运动行为

(1)自我刺激行为。约70%的孤独症儿童会出现此类行为,表现为无明确目的的重复动作,如双手快速拍打、手指在眼前晃动、身体左右摇晃、原地转圈等;部分儿童会专注于物品的特定感官属性,如反复摩擦丝绸面料、闻特定物品的气味、用舌头舔玩具边缘。

(2)仪式化动作。例如,进门时必须先迈左脚,否则会哭闹并重新走一遍;吃饭时必须将餐具按固定顺序摆放(勺子在左、筷子在右),若位置变动则拒绝进食;上下楼梯时必须数台阶,漏数或数错会返回重走。

2、兴趣范围狭窄与强度异常

(1)对特定主题的过度专注。例如,2岁儿童可能只对旋转的物体(如电风扇、车轮)感兴趣,持续观察数小时而不转移注意力;5岁儿童可能沉迷于研究公交车线路,能背诵所有线路的站点但对其他话题(如动画片、游戏)毫无兴趣;部分儿童对字母、数字、地图等抽象符号有异常兴趣,可能3岁就能认读大量汉字却不会主动说“妈妈抱”。

(2)对常规变化的强烈抗拒。例如,日常出行路线改变(如原本走东边小路改走西边大路)会引发哭闹、尖叫等情绪反应;幼儿园更换午睡床的位置,可能导致儿童拒绝午睡甚至全天情绪低落;家庭装修更换家具位置后,儿童可能持续数周拒绝进入该房间。

3、限制性的活动与行为模式

(1)游戏方式单一。正常儿童的游戏会随年龄增长从“单独玩”发展为“合作玩”“角色扮演”,但孤独症儿童可能长期停留在“重复操作”阶段,如将积木排成直线而不搭建房子,或反复开关玩具车的车门;部分儿童会赋予物品固定功能(如只将杯子用于装水,拒绝用杯子当“锅”玩过家家)。

(2)对物品的异常依恋。例如,必须随身携带特定物品(如一条旧毛巾、一个塑料瓶),否则焦虑不安;对物品的完整性有极端要求,玩具缺了一个零件会哭闹不止,即使更换相同玩具也无法接受;

文档评论(0)

小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繁华落幕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3日上传了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