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代与拜占庭丝绸贸易
引言:一条丝路串起的千年羁绊
公元7世纪的长安西市,驼铃声中夹杂着波斯商队的吟唱,胡商们蹲在丝绸摊前,指尖抚过闪着金光的“陵阳公样”锦缎,眼里是掩不住的兴奋。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的大皇宫里,查士丁尼一世正穿着缀满珍珠的中国丝绸长袍接见使节,衣摆掠过大理石地面时,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锦纹上跳跃——这相隔万里的两个画面,正是唐代与拜占庭丝绸贸易最生动的注脚。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两个横跨欧亚的文明通过丝绸贸易编织出一张庞大的交流网络。这不仅是丝绸与黄金的交换,更是技术、艺术与信仰的对话。要理解这段跨越千年的贸易史,我们需要从最基础的“为什么能贸易”开始,一步步揭开这条丝路的神秘面纱。
一、贸易的基础:两个帝国的“天时地利人和”
1.1政治稳定:帝国崛起的双向推力
唐朝自贞观之治起,用了近百年时间构建起“天可汗”的政治格局。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高宗平西突厥,玄宗置碛西节度使,将西域纳入有效管辖。这种稳定的政治环境,让从长安到碎叶城的商路“烽燧不惊,行旅如流”(《旧唐书·西域传》)。更重要的是,唐朝实行“开放关市”政策,允许胡商“住京习学”“任其往来”,甚至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这种包容度为丝绸出口提供了制度保障。
拜占庭这边,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同样在打造“罗马帝国复兴”的蓝图。他收复北非、意大利,编纂《查士丁尼法典》,更关键的是将丝绸贸易收归皇家垄断。当时的拜占庭贵族以穿丝绸为身份象征,但丝绸主要依赖波斯转口,价格被波斯人炒到“与黄金等重”(普罗柯比《战史》)。为打破波斯垄断,查士丁尼急需直接与丝绸原产地建立联系——这正好与唐朝“通好远夷”的外交需求一拍即合。
1.2技术支撑:丝绸生产的“中国密码”
唐代丝绸技术的巅峰,体现在“三绝”上:一是“纬锦”工艺的成熟。汉代以经锦为主,纬线只起辅助作用;唐代工匠发明“纬丝显花”,可以织出更复杂的图案,比如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联珠对鸟纹锦”,鸟羽的渐变层次用纬锦才能实现。二是“夹缬”“蜡缬”等印染技术的普及,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绿地团花锦”,用夹缬法印出的宝相花轮廓清晰,颜色历经千年仍鲜艳如初。三是“织金”工艺的突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袈裟”,金线细如发丝,每米用金量仅0.6克,这种技术让唐代丝绸在拜占庭成为“会发光的奢侈品”。
拜占庭虽然在6世纪后期引入蚕种(据说是两名聂斯托利派修士从中国藏蚕卵于竹杖带入),但直到8世纪才掌握完整的丝织技术。在此之前,他们对中国丝绸的依赖是“技术性依赖”——不仅需要生丝,更需要复杂的提花技术。这就像今天发达国家依赖芯片进口,唐代丝绸在拜占庭市场的不可替代性,正是贸易持续的核心动力。
1.3经济需求:贵族消费的“示范效应”
在长安,丝绸是“硬通货”。《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俸禄“钱帛兼给”,一匹上等蜀锦可以换10石米;民间“行商坐贾,以绢易货”,丝绸甚至承担了部分货币职能。但更关键的是,丝绸是唐朝的“出口拳头产品”。据《通典》记载,天宝年间每年仅扬州一地就向西域输出丝绸10万匹,这些丝绸经粟特商队转运,最终有30%流入拜占庭市场(根据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估算)。
在拜占庭,丝绸消费是“身份政治”。查士丁尼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穿紫色丝绸,贵族可穿红色,高级官员穿绿色,平民禁用丝绸。”(《查士丁尼新律》)这种等级制度反而刺激了贵族的消费欲望——为了彰显地位,他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更稀有的“中国锦”。君士坦丁堡的“丝绸街”(VicusTectorius)上,中国丝绸的价格是波斯丝绸的3倍,却依然供不应求。有个有趣的细节:6世纪的拜占庭作家阿加提阿斯记载,一位元老院议员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卖掉了半座庄园,只为买5匹“长安来的联珠鹿纹锦”。
二、贸易的路径:陆上与海上的“双轨交响”
2.1陆上丝路:驼铃叮当的“黄金通道”
传统意义上的陆上丝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然后分南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经高昌、龟兹、碎叶,过铁门关入波斯;南道出阳关,经于阗、疏勒,越葱岭至大夏。但唐代的陆上丝路更像一张“网”,比如从碎叶向西北延伸的“草原丝路”,经康居、奄蔡到黑海沿岸,这是直接通往拜占庭的近道。
商队的主角是粟特人。这些来自撒马尔罕的商人,从小学习“胡语九种”,熟悉各国商律。他们组成“行纲”,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驼,每队有“萨保”(商队首领),携带“过所”(通关文书)。1907年在敦煌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中,有一封提到:“从长安出发的商队,带了500匹缭绫、200匹彩锦,预计9个月后抵达君士坦丁堡,利润可达本金的300%。”
运输风险极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西行时,“沙海茫茫,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碎叶城到铁门关一段,“山险谷深,寒风如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