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19世纪末的中国大地,一场由底层民众发起的大规模民间运动如狂飙骤雨般席卷华北,又在列强的枪炮与清廷的背叛中迅速消散。这场被称为“义和团运动”的事件,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复杂的民众抗争之一,也是理解晚清社会矛盾的关键切口。要理清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它滋生的土壤说起——那些被压迫的苦难、被侵犯的尊严、被撕裂的传统,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最终在某个临界点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而它的结局,不仅改变了无数个体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多重矛盾交织的火山口

1.1国际背景:列强侵略的步步紧逼

19世纪末的世界,正是帝国主义瓜分全球的狂潮期。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暴露的虚弱,让西方列强嗅到了肥肉的味道。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不仅割让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更彻底撕下了“天朝上国”的遮羞布。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法国染指广州湾,英国扩大香港租界……这些“租借地”实际上成了国中之国,列强在港口驻军、修建铁路、开采矿山,将中国的经济命脉牢牢攥在手中。

更具破坏性的是传教士的渗透。自《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内地传教后,到19世纪末,在华传教士已超3000人,教徒达80万之多。部分传教士凭借“治外法权”,干涉地方司法,甚至包庇教民(信教的中国民众)。山东某地曾发生这样的事:教民张某因欠粮被县衙传讯,传教士竟直接要求知县放人,还威胁“若不照办,军舰就开过来”。类似的“民教冲突”在山东、直隶等地每年发生数十起,民众的土地被教民强占、祖坟被破坏却无处伸冤,积怨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1.2国内背景: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当列强在外部步步紧逼时,清王朝内部早已千疮百孔。首先是财政危机:两次鸦片战争赔款、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甲午战争的巨额债务,让清政府每年财政赤字高达数千万两白银。为了填补亏空,地方官员变本加厉地征收苛捐杂税,田赋附加税甚至超过正税数倍。直隶农民王老汉的账本上记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每亩地丁银0.2两,附加河工捐0.15两,练饷捐0.1两,杂税0.08两,合计0.53两,比十年前多了一倍还不止。”

其次是官僚体系的腐败。从中央到地方,“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象普遍存在。山东巡抚李秉衡曾想整顿吏治,却发现州县官员“征粮时大斗进小斗出,赈灾款被层层克扣,甚至连黄河防汛的物料款都敢贪”。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淹死百万人,事后查明竟是因为河工官员挪用修堤经费去买鸦片。这样的政府,如何能得到民众的信任?

1.3民间社会:传统秩序的崩塌与反抗的萌芽

在列强侵略和官府压迫的双重打击下,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山东、直隶本就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1898年黄河再次决堤,山东受灾州县达50多个,饥民遍野。很多地方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卖儿鬻女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当生存都成问题时,民众对现状的不满自然转化为反抗的动力。

这时候,民间秘密结社填补了秩序真空。义和拳(义和团的前身)本是流行于山东、直隶的民间武术团体,以“练习拳棒、保卫身家”为口号。他们吸收了白莲教、八卦教的一些信仰元素,宣扬“降神附体”“刀枪不入”,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组织方式,正好契合了民众在绝望中寻找精神寄托的需求。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在山东长清县起义时,周围村庄的农民带着锄头、木棍赶来加入,他们喊着“杀洋灭教,保家卫国”的口号,很快从几百人发展到上万人。

1.4思想基础:“扶清灭洋”口号的形成

早期的义和拳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更多是反抗教会压迫的“反洋教”斗争。但随着运动规模扩大,他们需要一个能团结更多人的口号。“扶清灭洋”的提出,正是这种需求的产物。“扶清”并非真心拥护清政府,而是希望借助“朝廷”的合法性对抗列强;“灭洋”则直接反映了民众对外国侵略的仇恨。这个口号像一根红线,把反教会、反列强、反官府(部分情况下)的诉求串联起来,让分散的民间力量有了共同的旗帜。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从民间抗争到全国性浪潮

2.1山东的兴起:从反洋教到武装斗争

义和团的火种最早在山东点燃。1897年的“巨野教案”是重要导火索:德国传教士能方济、韩理加略在巨野被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强占胶州湾。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处死2名百姓,革职3名地方官,还赔偿教堂3000两白银。这种“袒教抑民”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民众,义和拳的活动从此公开化。

朱红灯是早期重要领袖。他本是游方医生,因目睹教民欺辱村民,便在长清县设坛授拳。他的队伍“头裹红布,腰扎红带”,每到一处就烧教堂、杀作恶的传教士和教民。1899年秋,朱红灯在平原县与清军作战,击败了知县蒋楷的部队,又在森罗殿击退山东巡抚毓贤派来的清军。这一仗让义和团名声大噪,附近州县的民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