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贡举制度腐败案例.docxVIP

古代贡举制度腐败案例.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贡举制度腐败案例

引言:被墨笔染污的”龙门”

中国古代贡举制度自隋唐发端,至清末废止,延续一千三百余年,堪称世界上运行最久的人才选拔体系。这一制度本为”取士唯公”而设,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激励着天下寒士。然而,从科举诞生的那一刻起,围绕科场的腐败便如影随形——当金榜题名能带来仕途通达、家族跃升的巨大利益时,权力、金钱与人情便开始侵蚀这方本应纯净的”抡才重地”。

一、唐代:科场请托的”公开秘密”

1.1行卷与请托的共生土壤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考试前的”行卷”制度本是为让考官了解举子才学,但很快异化为请托的温床。举子们带着自己的诗文投献给达官贵人、文坛名流,美其名曰”求知”,实则是求推荐。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初到长安,曾持《赋得古原草送别》谒见顾况,顾况见其姓名戏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读诗后却改口”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这种良性互动本是佳话,却在中晚唐演变为”未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的潜规则。

1.2牛锡庶”正榜”变”副榜”案

唐宣宗大中年间的科场案最能体现这种畸形生态。考生牛锡庶才学出众,却因无有力荐举,初拟名次被排在副榜。其友人将他的诗稿偷偷夹在主考官、礼部侍郎魏扶的文书中,魏扶读后击节赞叹:“此必贞元间风格!”追问之下得知是牛锡庶所作,立即将其从副榜擢至正榜第三名。此事看似”得遇伯乐”,实则暴露了科场录取的随意性——主考官仅凭一篇诗文就能推翻既定名次,背后是请托之风已渗透到录取流程的每个环节。

1.3座主与门生的利益同盟

更严重的是,唐代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这种关系很快演变为官场裙带。唐文宗时,礼部侍郎高锴连续三年主考,录取的68人中竟有54人与他有旧交或请托关系。时人讥讽:“高侍郎知举,非门生即故旧。”这种”师生”纽带不仅破坏公平,更形成盘根错节的政治集团,为晚唐牛李党争埋下隐患。

二、宋代:防弊与舞弊的”道魔之争”

2.1制度升级下的新漏洞

面对唐代科场乱象,宋代推出”糊名”“誊录”“锁院”等防弊措施:考生姓名密封(糊名)、试卷由书吏誊抄(誊录)、考官入贡院后锁门隔离(锁院)。这些制度本应让”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舞弊者很快找到了新门道。

2.2李廌”漏题”案的戏剧性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的科举案最具代表性。苏轼时任翰林学士,与弟弟苏辙同为考官。考生李廌是苏轼门生,才学深得苏轼赏识。考试前,苏轼与同僚讨论考题时,提到”汉文帝唐太宗优劣论”,不想此话被仆人传出。李廌恰好准备过此题,文章写得极为精彩。阅卷时,苏轼看到一篇佳作,认定是李廌所写,兴奋地对苏辙说:“此必李廌也!”结果放榜时,李廌竟名落孙山,反而是章惇之子章援高中。后来才知,章家通过内廷关系提前得知考题,其文章更贴合考官偏好。此案虽无确凿证据,但苏轼”误认门生”的尴尬,暴露出即便有糊名制度,考官仍可通过文章风格”暗记”识别考生。

2.3“通关节”的技术升级

南宋时,“通关节”手段更加隐蔽。考生与考官约定”暗号”,比如在文章特定位置使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固定词句,或在结尾用”也乎哉”等虚词组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之孙秦埙参加殿试,主考官陈之茂发现其试卷中连续使用”渊圣御制”“绍兴宸翰”等阿谀之词,断定是秦桧授意的”关节”,但迫于压力仍将其列为第一。此事被陆游记入《老学庵笔记》:“科场之弊,至桧而极。”

三、明代:从”南北榜”到”窝案”的全面失控

3.1“南北榜案”背后的双重腐败

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案”是明代科场第一大案。这年春天会试,主考官刘三吾录取的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举子联名上疏”南人私其乡”。朱元璋震怒,命人重审试卷,结果发现北方举子的文章确实文理粗疏。但为平息众怒,朱元璋将刘三吾流放,重新录取61名北方人。表面看是南北地域矛盾,实则暗藏腐败:刘三吾虽无受贿证据,却长期与江南士绅交往密切,录取时难免有地域倾向;而北方举子的”联名告状”背后,也有北方官僚集团的推动。此案后,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却未能阻止腐败从地域延伸到更复杂的利益网络。

3.2唐寅”泄题案”的文人悲剧

弘治十二年(1499年),江南才子唐寅与徐经赴京会试。徐经是巨富,途中以重金结交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获得考题线索。唐寅才华横溢,考前曾对友人说:“今科会元必我也!”发榜后,唐寅果然高中解元,徐经也中举。此事被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鬻题”,最终程敏政下狱,唐寅被黜为吏,徐经削籍。唐寅从此放浪形骸,写下”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的自嘲诗。此案最令人叹息的是,唐寅未必主动参与舞弊,却因与徐经交游被牵连,反映出科场腐败已从官员受贿发展为”富贾买题、文人代笔”的产业链。

3.3万历年间的”窝案”频发

万历朝是明代科场腐败的高峰期。据《明实录》记载,万历四十四年(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