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
《空间环境宇航电子元器件单粒子烧毁试验方法》
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文件是国家标准委发[2024]32号下达的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之一,由全国宇航技术
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提出并归口,空间环境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5/SC1)执行,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牵头起草。
计划号T-491。
计划周期:2025年5月~2026年11月。
计划采标程度:无。
1.2制定背景
1.2.1空间单粒子效应是导致航天器在轨风险故障的主要来源
国内外不同的统计数据均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空间环境是导致航天器在轨风险故障的主要来源之一。
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于2022年2月3日发射了49颗星链(Starlink)计划的卫星,受地磁暴事件等因素影响,38颗卫星无法到达预定工作轨道,将再入或已经再入大气层。2022年8月19日,强烈的太阳风暴使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Galaxy15号卫星失去控制,该星之前曾于2010年4月5日因空间环境影响失去联系八个多月。对我国早期6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故障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由空间环境引起的故障占总故障的比例达到40%,如图1所示。
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轨故障统计
16%
16%27%
17%
40%
设计及工艺原因空间环境
元器件质量其它未确定原因
图2我国早期6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轨故障数据统计
2
1996年、1999年、2009年美国NASA和美国AEROSPACE公司三次对航天器在轨空间环境诱发异常进行了统计分析,见图2。
空间环境导致的航天器在轨异常统计
卫星异常比例60%
卫星异常比例
50%
40%
30%
20%
10%
0%
AEROSPACE/299
AEROSPACE/299
年例1996年MSFC/114例
年例
2009年AEROSPACE/476例
单粒子效应充放电效应总剂量、位移损伤效应原子氧腐蚀、碎片撞击等
图3由空间环境引起的卫星异常原因统计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96年的美国NASA发表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从1974年至1994年的114起空间环境诱发的航天器异常事例,其中单粒子效应导致的异常比例接近40%。
在单粒子效应中,单粒子烧毁将导致航天器电子系统产生不可恢复的毁伤,将导致功能彻底失效。
文献《航天器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研究》对1993~2014年国外公开的近6000次在轨航天器故障进行分析统计,航天器上电气分系统故障占总故障数的30.75%,居故障类型首位。其中,电气分系统中的电力电子器件的单粒子烧毁效应相对严重,如某科学探测卫星电源管理单元器件发生烧毁导致载荷无法完成任务。
因此,防止航天器在轨出现单粒子烧毁是航天器设计和在轨保障的重中之重。
1.2.2用户、总体以及研制单位等不同团队主体对单粒子烧毁试验方法标准的迫切需求
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单粒子烧毁试验方法的统一标准规范。各类项目或型号的用户、总体单位以及分系统研制单位,在空间环境防护设计过程中,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工作,缺三统一的参考标准规范来进行约束。同时,航天器总体部门、元器件提供部门、单机研制部门、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部门都需要对单粒子烧毁的相关数据作为设计和在轨管理的依据,亟需单粒子烧毁试验方法的标准规范。
1.2.3多年的航天工程任务实践为本标准的制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目前,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物资部、西安交
3
通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大量的单粒子烧毁试验方法研究工作,先后应用于通信系列、导航系列、遥感系列、深空探测系列工程任务中,所有这些工作均为本标准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起草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组
标准计划下达后,全国宇航标委会空间环境分技术委员会成立标准起草组,由牵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标准编写过程中按需补充有关单位和人员。组成及任务分工如下。
起草单位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起草人员主要包括:。
任务分工为:前十名人员负责标准内容大纲制定、资料收集分析、技术参数的确定以及标准条款的编写等工作。后面所有人主要负责意见收集整理、标准化格式、国内外相关技术与标准资料翻译研究以及企业生产实践等工作。
2)20起草阶段
2025年6月,起草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技术和标准现状基础上,按照《GB/T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 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编制说明.pdf
- 量子计算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编制说明.pdf
- 量子计算服务平台 第2部分:性能评估 编制说明.pdf
- 量子计算服务平台 第1部分:架构与功能要求 编制说明.pdf
- 冷镦钢丝 编制说明.pdf
-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pdf
- 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pdf
- 矿粉矿浆输送管用钢板和钢带 编制说明.pdf
- 空间环境 宇航用电子元器件单粒子烧毁试验方法 编制说明.pdf
- 空间环境 航天材料及元件激光辐照地面试验方法 编制说明.pdf
- 2025年天津市冷链物流基地配套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母婴护理会所专业化服务升级路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私立医院医美抗衰中心创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淡化海水在城市道路清洗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环卫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花西子针对户外运动妆容的可行性.docx
- 2025年上海市生物发电于秸秆炭化还田协同发电的可行性研究.docx
- 2025年天津市物造纸在可降解农用地膜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无人值守充电站智能运维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竹荪种植连作障碍防治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