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语文学习必背).pdfVIP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语文学习必背).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语文学习必背)

01.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

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例如】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02.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

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03.隐语(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

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

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04.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

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白居易

“管弦”指音乐。

05.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缩小

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铺张。

【例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

06.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

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周敦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

07.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例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08.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

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

的感人效果。

【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王勃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09.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

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方法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

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例如】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李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10.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毋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1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