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汇报日期:2025/01/01立秋:暑去凉来的节气密码与生命律动主讲人:Kk
CONTENTS目录壹一、天文历法贰二、气候特征叁三、物候现象肆四、民俗文化伍五、养生智慧陆六、文学意象
一、天文历法01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35°。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减少,白昼缩短,夜晚延长,标志着季节从夏季向秋季过渡。立秋的天文意义立秋的时空坐标与节气定位立秋处于“三伏”末期,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标志性节点。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为农事活动提供时间指引,其时间确定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夏小正》,体现了古人对立秋的重视。立秋在节气中的地位
二、气候特征02
昼夜温差的变化立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增大,北方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南方5-8℃。气温变化呈“波动式降温”,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出现“秋老虎”天气,气温可达35℃以上。地域气候差异北方立秋后降温明显,东北、西北早晚凉意十足,部分高海拔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华北进入“早晚凉、中午热”阶段;南方仍暑热,华南平均气温28-30℃,台风活动频繁。降水格局变化立秋后,北方雨季结束,而南方华西秋雨开始酝酿,四川盆地等地降水增多,平均降水量较夏季增加10%-20%,民间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谚语。暑热渐消与“秋老虎”博弈
三、物候现象03
立秋后,风向从偏南风转为偏北风,风力柔和,带来凉意。北方平均风速较夏季降低1-2米/秒,风的湿度下降,人体体感更为舒适,标志着秋季凉爽的开始。一候凉风至寒蝉感知到阴气渐生,开始鸣叫,其鸣叫声低微悠长,仿佛宣告盛夏的结束,成为自然界的“秋日歌手”,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二候白露生随着昼夜温差增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在清晨凝结成露珠,附着在草木叶片上,形成“白露”,露水更清透且不易蒸发,成为立秋独特的自然景观。三候寒蝉鸣自然万物的收束与转型
四、民俗文化04
北方地区立秋有“贴秋膘”习俗,人们通过吃肉类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北京、天津等地吃炖肉、红烧肉,东北吃饺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有相关记载,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贴秋膘立秋另一特色习俗是“啃秋”,江苏、浙江吃西瓜,山东啃玉米,湖南、湖北啃秋桃,寓意清除暑气、五谷丰登、祈求健康,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啃秋南方山区有“晒秋”习俗,江西婺源、安徽黟县等地村民将农作物晾晒在屋顶、竹匾上,形成五彩斑斓的景观,既利于储存,也体现丰收喜悦,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项目。晒秋丰收期盼与传统习俗
五、养生智慧05
立秋养生遵循“少辛增酸”原则,减少辛辣食物,增加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避免秋燥,民间有“立秋吃秋桃,润燥又防燥”的说法。饮食调理立秋后应“早卧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注意早晚温差,适当添减衣物。适合进行温和有氧运动,如登山、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起居与运动立秋后易产生“悲秋”情绪,应注重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通过欣赏秋景、户外活动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做到“心平气和,以缓秋刑”。情志调节顺应秋收之气的健康守护
六、文学意象06
杜甫《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描绘立秋景象,既有对夏去秋来的敏锐感知,也隐含时光易逝的惆怅,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杜甫的《立秋》刘翰《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描绘立秋之夜的清凉,营造出清幽宁静的秋日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秋夜的细腻感受。刘翰的《立秋》辛弃疾“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借秋日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意境深远,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体现了文人借秋抒怀的传统。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立秋在诗词中的情感寄托
感谢您的观看汇报人:Kk汇报日期:2025/01/0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