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VIP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整体知识架构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录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广义上是指凡超越本能的、为我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狭义的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概念中华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起源特点:◎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3)多元一体: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奠基1、夏、商、西周——青铜文明◎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公羊传》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天子可以使用九个鼎,诸侯可以使用七个鼎,大夫可以使用五个鼎,元士可以使用三个鼎。”“中国”代表国家的涵义大约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在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署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写有“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这是以主权国家的身份与邻国签署的条约,其中的“中国”代表国家的名称。从那时起,“中国”这个词开始在国际上被用来代表清朝这个主权国家,之后在清朝与欧美等国签署的各种中外条约中,“中国”或“中华”与“大清国”在相同意义上同时交替使用的情形极为普遍。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历史纵横: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二)先秦时期——奠基2、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较先进频繁往来密切联系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华夏”是中国古代汉族的自称。“华”和“夏”在古代可能是相互通用的两个词。“华”的含义:一般认为“华”指的是服饰华美,代表着古代中国对服饰美的重视和美学观念。“夏”的含义:通常解释为礼仪之大,指的是国家疆域广大以及文化的繁荣和道德的兴盛。华夏民族最初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这一区域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华夏族自认为文明程度高于周边民族。

(二)先秦时期——奠基2、春秋战国(2)百家争鸣:表现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孔子谓季氏,“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三)秦汉时期——形成1、秦朝——推崇法家2、汉朝——尊崇儒术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