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安徽省巢湖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安徽省巢湖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汉代董仲舒说过“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的话,还讲了公仪休“拔葵去织”的故事。公仪休任鲁国相,他知道家里种菜就都拔掉,认为这与菜农争利;他看到自己的妻子织布,就将妻子休了,原因就是妻子与女红争利。他认为为官做宰、出将入相,就不应该再与民争利,抱着家财万贯的发财念想。

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官吏的“义利观”,儒家讨论义利之辨,强调的是重义轻利,不能见利忘义,在价值排序上“义”优先于“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汉代的贾谊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③义利之辨,在宋明理学那里,义就是为人民,为大众谋利就是义;利就是为个人,为自己谋私利就是利。重义轻利的背后,其实就是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传统文化中为官之道的核心价值取向。《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也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代柳宗元还提出了“吏为民役”的著名命题,官吏都是人民的仆役,即公仆。

④如何才能为民谋利益?《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发生水灾,时任宰相子产把自己的车放在河中,为过河的行人提供方便。孟子知道此事后,评价子产是“惠而不知政也”,只知小恩小惠而不知为政大道,应该在农闲时,组织群众修路架桥,像子产这样临时抱佛脚,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且自己的公务却可能由于没车被耽误,得不偿失。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政治不仅要治标也要治本。

⑤当政者对于自己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古人说:“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古人又说:“自足者不足,自明者不明。”自己感觉了不起,自以为高明,往往是不正确的。

(摘编自《中华文化与为政之道》)

材料二:

①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他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科学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伟大建党精神既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红色养分。

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先贤志士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懈努力。春秋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声。诸子百家围绕“知”和“道”展开了论争,“知”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体现了理性探索、求真意识和知行合一;“道”是人对规律的把握,体现了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和守正创新。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格物致知”,力求探寻事物原理。《礼记》中阐释了“礼运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之间民皆同胞,万物皆是同类,故要用仁爱包容的态度对待世间人与物。古代思想家阐述的许多哲理,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人文滋养和理念元素。

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把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推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理念,崇尚挺身而出、不避斧钺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中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把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意愿升华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高度,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心。

④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奋勇斗争的传统和排除万难、视死如归的气概,“取义成仁”的价值取向铸就“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风骨品质。宋代岳飞“还我河山”的豪言,鼓舞着英勇将士抵御外敌、血洒沙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也是中国共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