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多发性疖肿规范.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特色治疗多发性疖肿规范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性疗肿的皮损多发,其单个皮损往往肿势限局,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多个皮损往往日久不瘥,或此起彼伏,日久不愈,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头皮、颈后、背部、臀部常见。发于头皮者称为“发际疮”,发于臀部者称为“坐板疮”,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毛囊炎、疖病等。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湿热火毒蕴结于皮肤而成。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之物、酗酒等致脏腑内郁湿火,毒以内发,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或由肌肤不洁,毒邪外侵,气血阻滞,蕴蒸肌肤;或因正气不足,皮毛不固,夏秋季节暑湿热蕴蒸肌肤,侵袭人体,邪恋肌肤,气血瘀滞而成。《诸病源候论》云:“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则六腑不和。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气客于经络之间……荣卫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阳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聚积成痈。”

二、临床表现

多发性疖肿在皮肤多个部位均可发生,以头皮、颈后、背部、臀部等处最多,病变发于浅表肌肤。临床症见病变处疮小,色红,部分有白头,几个到几十个,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乏力纳呆,便干尿黄等。

三、诊断依据

1.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2.发病部位以头皮、颈后、背部、臀部等处最多,其他部位亦可发病。

3.皮损色红、部分有白头,几个到几十个,灼热疼痛,一处将愈,他处续发,病程缠绵。

4.重症患者血常规结果可辅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

1.颜面疗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肿胀范围显著大于疖,出脓日期较晚而且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

2.痤疮好发于面颊部和背部,可以为粉刺、红色丘疹、结节、囊肿等多种形态,部分皮损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皮疹多发,病程较长,30岁以后发病减少。

五、中医特色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长期复发性疗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暑疗需兼清暑化湿,对伴消渴病等慢性病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1~2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证候:疗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色丘疹,表面有脓头,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皮疹泛发,多见于面、胸、背部;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热毒内盛者,加黄连、黄柏、山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2)中成药

①清解片。成人每次5片,每日2~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②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③点舌丸。成人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2.外治法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2)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其他疗法

①耳针。选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中强刺激,留针1~2小时,或采用埋针、压丸法。

②毫针。取穴灵台、委中,发生于头面部者加合谷;发生于上肢及背部者加曲池、外关;发生于臀部及下肢者加足三里,直刺1.0寸,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③挑刺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寻找背部皮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针尖斜刺入皮疹底部约1分,迅速将针上挑,双手拇指挤压针孔周围,少量出血后,用消毒棉签擦净,每次挑十余针,隔日治疗一次。

④艾灸法。将艾条点燃,置于疖肿上方,以回旋方式施灸,距离以患者能耐受热力为度;或将生姜切成薄片,两边均匀涂以凡士林,将姜片附于皮疹之上,上置点燃艾条,以患者可

文档评论(0)

小刺猬知识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药学、临床药师持证人

主管药师、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美国MTM药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13日上传了中级药学、临床药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