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其中可免费阅读6页,需付费200金币后方可阅读剩余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4、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透与隔”英译实践看跨文化语言转换策略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透与隔”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广泛渗透于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与审美观念。在哲学层面,“透与隔”体现了对事物本质与表象、内在与外在关系的深刻洞察。道家主张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领悟宇宙万物的本质,追求“道”的通透境界;儒家则注重在人伦日用中,通过内在修养的提升,实现对道德准则的透彻理解与践行。这种对“透”的追求,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真理和智慧的不懈探索。而“隔”则在哲学中表现为事物之间的界限、差异以及人们认识过程中的障碍。佛教的“烦恼即菩提”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