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VIP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每空1分共10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古诗文如同千载之下的沧海遗音,我们能从中获取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份力量是刚毅的:在《望岳》中“①???????,一览众山小”;在《木兰诗》中“②???????,寒光照铁衣”。

这份力量是深沉的: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③????????”,杜牧在《泊秦淮》中借用典故表达忧国之情:“④,⑤。”这份力量还是智慧的:韩愈在《晚春》中对花草树木既揶揄又赞许:“⑥,⑦。”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启迪我们乐观面对人生波澜:“⑧,⑨。”杨万里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以“⑩,一山放出一山拦”勉励人们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们被(甲)的最美好的礼物,即生命。因为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去感受、去表达、去生活。细胞多少次分裂,才造就了“我”——这个世界上(乙)的生命。所以,感激上天赠予我们生命,怀着对生命的(丙)之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每一个闲①(xiá)时刻,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当阳光洒满大地,我们的心灵也如同太阳般②(chì)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吧,不要③(gū)负生命所给予我们的礼物。

(1)(3分)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3分)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赋予

独树一帜

敬重

B.授予

独一无二

敬畏

C.赋予

独一无二

敬畏

D.授予

独树一帜

敬重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这曲折的过程中,基地上的人们历经多次危机,凭借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

B.我们的行囊装下的虽然有难忘的记忆,更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我们应该坚持低碳生活意识,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3.(6分)名著阅读。

“地名他很熟悉,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老油子们。”

(1)(2分)请结合选段中的加点词,说说《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2)(4分)《伟大的悲剧》中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斯科特一行身上体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临危不惧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在《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身上也有体现,请你选择其中一点

①团结协作

②勇于探索

③临危不惧

二、阅读(65分)

(一)(6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3分)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写登山所见。

B.两诗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描绘角度不同。甲诗概括峰和塔之高;乙诗则细致地全方位描写庐山。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在清醒之中,甲诗含自得之喜

(2)(3分)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说出了相似的哲理。请具体分析。

(二)(17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对芳兰,啜苦茗,润泽于疏篱仄径②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③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各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意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仄径:狭窄的小路。③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4分)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案牍之劳形

语境义推测

文档评论(0)

AF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