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docxVIP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明后期,江南地区每年要从华北、湖广地区输入棉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以至于“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从而形成“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的南北流通格局。材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B.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物资转输作用突出 D.是全国商品集散地

3.下表为明代初年与明中期太湖流域各府稻田数量。

府名

洪武时期(亩)

万历时期(亩)

苏州

9850671

9295951

松江

5132290

4247703

常州

7973188

6425595

嘉兴

4500683

4323299

湖州

5219242

6112872

总计30405419

洪武时期至万历时期稻田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B.人口数量急剧增多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4.明代思想家吕坤(1536—1618)认为,“世间万物各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他还进一步提出,“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吕坤的主张()

A.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初步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D.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色彩

5.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6.“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噬也。”据此可知,王夫之()

A.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 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

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

8.顾炎武编修《肇域志》,“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内容上遍涉边防、要塞、农田、水利、赋役、粮食、屯田、矿产、交通等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这表明顾炎武()

A.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 B.注重历史研究

C.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 D.倡导经世致用

9.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并且提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王守仁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B.教育水平低下

C.程朱理学影响日渐衰微 D.社会矛盾尖锐

10.陈平原先生在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指出,刘备行仁政的“公”的国策一直受到“义气”这一“私”的价值的挑战,作者罗贯中既提倡忠孝节义,又向往江湖义气般的君臣平等。这反映了该小说()

A.真实再现了三国历史 B.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C.开创了章回体的体裁 D.对程朱理学作出反思

11.郑振铎认为:“从乾隆五十七年以后,话本的作者,在实际上可以说是绝迹了……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的,随了正学的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这表明清代小说()

A.改变了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B.劝诫教化功能突出

C.创作取决于官方意识形态 D.缺乏民主启蒙意识

12.清代中后期,京剧在宫廷中日渐兴盛。除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这表明()

A.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逐渐加剧 B.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影响广泛

C.艺术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 D.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13.《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