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一篇《礼记》包含所有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论述类、实用类).docxVIP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一篇《礼记》包含所有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论述类、实用类).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

一篇《礼记》,一网打尽所有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论述类、实用类

(2025·河北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礼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濮阳西水坡大墓中的一些器物就有礼器的特征,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石钺等,稍晚一些的陶寺遗址大墓中出土的龙盘、鼍鼓、特磬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礼器,具备了三代礼制的雏形。这些礼器也成为考古学家判断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礼历史悠久,但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儒家认为,三代的礼乐既有沿袭也有变革,“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周公在前人基础上所制定的。《礼记·明堂位》记载,武王崩,成王即位,周公代行天子之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作为周初的最高统治者,借鉴夏、商两代礼法,加以损益,创制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成为当时天下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周代礼文大备,礼制发展到了极其繁盛的地步,但是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则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对于这一转变,顾炎武曾经指出“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这个说法影响很大,以至很多学者据此认为西周的礼制在春秋后期已经逐渐衰亡了。其实,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并不意味着礼的衰亡,这只是古礼发展过程中的转化,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发展阶段上的一次转型。

一方面,周代的礼乐文明孕育出了诸子百家。礼乐文明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它经过了“哲学的突破”,散为诸子之学。儒家以礼乐为教,继承传统文化的因素最多。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可见老子也精通礼乐,老子的思想也有许多源于礼学。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反对礼的繁文缛节,“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但应该指出的是,墨子并不反对礼本身,在墨子看来,只要符合节用和义利原则,礼仍是不可缺少的。整体来看,诸子学说或直接或间接都与礼有关系。

另一方面,以儒家为主的诸子通过重新阐释礼乐思想进而延续了礼的传统。儒家通过对周礼的继承与深度阐释,从理论上论证了礼的价值与功能。首先,儒家继承了《诗经》“人而无礼,胡不端死”的遗教,认为礼是人禽之别的标准。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的“敬”就是礼的精神,《礼记》也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管子·形势解》指出:“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蝶媛之所短也。”礼作为人禽之别的价值标准,提升了礼存在的合理性,礼学思想也更加完备了。其次,儒家突出了礼在治理国家、整合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说为政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些看法都强调了以礼治国的重要性。

(摘编自刘丰《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材料二:

“礼崩乐坏”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话语,特别指向春秋战国之际。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出现过所谓礼崩乐坏现象,尤其是王朝末年、动乱时期,无可避免地造成礼乐坏废、道德陷溺,时人或后朝的士大夫常常发出礼崩乐坏的感喟和抱怨。这种感叹和抱怨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正是对中国礼乐传统的认同和对礼乐文脉连续性的维护,反映了统治者和士大夫想要振衰起弊、重建礼乐的决心和努力。由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礼乐制度的多次重建和传承不辍。

西汉初年,针对秦朝的文化破坏,一俟社会安定,便开始了修正礼乐,纠正风俗。《汉书·礼乐志》记载,西汉初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到汉文帝时,贾谊以为当时“废礼义,捐廉耻”,风俗败坏,于是强烈呼吁“定制度,兴礼乐”,以实现“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可是此时距离汉代建国仅20余年,还来不及重建礼乐。直到汉武帝时,还在感叹礼崩乐坏,于是他在元朔五年六月下诏,将礼乐重建定为首务。这一番努力,与独尊儒术、更始革新的历史洪流合为一体,才造就了西汉中后期的儒学复兴,造就了政治和社会上的“昭宣中兴”。

东汉初年,光武帝重建礼乐,大小礼制皆征询张纯意见。建国约半个世纪之后,汉章帝也发起了一场举遗兴礼的运动。元和三年,他下诏让大臣们进献礼制:“汉遭秦余,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庆氏礼学的传承人曹褒受命制定礼制,写成《新礼》。这部《新礼》虽然由于皇帝崩薨而未及施行,但东汉前期挽救礼崩乐坏局面、重建礼乐制度的文化措施无疑起到了正面作用。

类似礼制重建的现象,在历史上不断重演。南朝齐梁时期便设有修礼局,屡修屡废。天监元年,梁武帝下诏云:“礼坏乐缺,故国异家殊,实宜以时修定,以为永准。”当然,由于岁月动荡和国祚短促,这些努力并不一定真正实施。而一旦结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