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13必修1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学生版).docx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13必修1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学生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0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背景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起义准备

洪秀全创立,组织发动起义

2.前期斗争

(1)初期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2)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后期斗争

(1)转折:1856年(事件)。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4)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迫于贫困,希望改变经济地位。

②领导阶层学识与才略有限。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糜烂腐化,又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入。

④文化上对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违背人性的措施,例如在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不得民心。

⑤外交失策:未积极争取外援,清政府因与西方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获得支持。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

5.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思想,严重脱离实际

《资政新篇》

(1)政治上主张,官吏由选举产生

(2)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3)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归纳总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宗教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二、辛亥革命(1911~1912年)

1.背景

政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

清末“”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有利时机

四川发生,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成立,定都南京。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

国家主权属于,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权分立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内阁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织,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共和代议制

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进步性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③局限性

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

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白雪clev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