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VIP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独自创发”型的。从古至今,随着中华民族的传承、繁衍和历朝历代的经营,形成了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也到达了与之毗邻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广袤而孤立的文明空间,独自创发的文化,表面看来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但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之所以不是僵化的铁板一块,而是生机勃勃的活火山,恰恰是由内部的多元性和融合性形成的。以前我们经常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仿佛华夏文明都是从黄河中下游大平原上发祥的。其实诞生中华文明的摇篮很多,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产地和稻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甲骨文里就有了“稻”字,但是水稻的栽培并不起源于黄河流域,而是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贡献。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或是从中原发祥后再向四周辐射的,而是满天星斗、条块分布的。辽河、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流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不同地域的古代民族也有差别。这些文化尽管自有其渊源和体系,却又相互影响,经过裂变、撞击和融合,不断组合或重组,突破了区域文化和血缘族群的体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构成了汉族与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传统。所以,在中国大陆的内部各个大小水系发展起来的文明,逐渐向几个大的平原腹心地带扩张汇合,融成更大的文明,而这个更大的文明又凝聚形成一个更具有扩张力的中心文明,反过来影响更大范围的周边文明,将文明的版图逐渐铺开。其中构成“华夏”与“中国”概念的地区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一带,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中心文明地区。这里不仅出现了仰韶文化,也是夏、商、周统治的中心。秦汉以后,中国形成了统一郡县制的政治与文化实体,一直到清代,历史学家常以“中华帝国”称之。在这个辽阔的舞台上,尽管有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尽管有所谓“夷夏之防”,但历史证明,万里长城不仅没有隔绝“胡汉”,反而吸引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沿着长城地带既相互冲突斗争,又相互交织融合,用各自的民族文化,巩固、丰富、完善了中国文化的整体。

为什么这些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历史上更多地形成了融合的局面而不是分裂和排斥的局面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在黄河中下游大平原较早形成了大规模的文明,具有制度优势,对周边的文明产生了向心力和吸引力。此后经历了商、西周、东周时期,华夏、中夏、中华、中国、诸夏就成了由中原地区诸侯国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称呼,而周边的民族和小邦国就称为四夷。不过,这些四夷如果有“得志行乎中国”的雄心,大都自觉认同并发展华夏文化,惟有如此才能在进入“中国”后,获得合法的统治权。孟子说舜是个东方的蛮夷,周文王是个西方的蛮夷,他们出生的地点相去千余里,时代相差千余岁,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实现了政治理想。春秋五霸中,有诸夏的齐国、晋国、宋国,也有南方的蛮夷楚国和吴国。楚庄王打败华夏老霸主晋国之后,在诸侯会盟时,一口气背诵了四首《周颂》里的诗句,表示不可炫耀武力,但却炫耀了他的华夏文化修养。

(节选自徐兴无《龙凤呈祥——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在古代中国的想象中,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这种观念和想象并不奇怪,西谚说“既无背景亦无中心”,大凡人都是从自己的眼里看外界的,自己站的那一点,就是观察的出发点,也是确定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的中心,离自己远的,在自己聚焦关注的那一点后面的就是背景,我是你的视点,你也可能是我的焦点,但是可能你也是另一个东西的背景,我也可能是他的背景。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在西晋的时候,曾经有个叫江统的人写过一篇《徙戎论》,想把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居住

文档评论(0)

AF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