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
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
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
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
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
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
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
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
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
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
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
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
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
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
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
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
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
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
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
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
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
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
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
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
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
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
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
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
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
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
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
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
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
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
大非遗的受众范国,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
教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
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
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
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
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
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
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
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
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
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
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
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
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
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
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
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
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
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
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
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
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
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
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
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亢实。我们所理解的文
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
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法律伴我成长国旗下精彩讲话稿(精选13篇) .pdf
- “双新”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实践反思——以“中国共产党的.docx
- 儿童服装店的创业计划书(精选5).pptx
-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市级名校2024届中考语文仿真试卷含解析 .pdf
-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健康教育 .pdf
- 2025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合肥供电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关于老年人康乐活动计划书.pptx
- 2025年奥康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套.docx
-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策略 .pdf
- 2025年4月KTV创业计划书与2025年4月个人发展工作计划汇编.pptx
- 医学研究统计方法综合运用与结果表达03医学论文中常见统计学错误.pptx
- 医学代谢组学技术与研究系列讲座02ROC曲线分析.pptx
- 冰雪舞蹈与数字媒体艺术的结合论文.docx
- 2025年摄影师(初级)职业技能鉴定试卷:摄影作品版权登记与保护.docx
- 2025年事业单位教师招聘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试卷(政治思想).docx
- 2025年日语能力测试N2级阅读专项试卷:日语阅读与语法巩固.docx
- 2025年西班牙语DELEC9级口语实战试卷:2025年备考策略.docx
- 2025年无损检测员(中级)无损检测行业标准试卷.docx
- 2025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复习.pdf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医保谈判药品价格谈判)试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