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

摘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不但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还必需在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有效引领学生,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时时“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关键词:精心预设;巧设情景;妙纠错误;善用辩论

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这种对学生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互动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在“活”的课堂里,当出现“节外生枝”的时候,我们是置若罔闻还是不知所措?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把“生成”当作一种价值追求。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追求的必然变成空中楼阁。特级教师徐斌曾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怎样才能让课堂生机勃勃,绽放生成的精彩呢?我想如果能以学生为本,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案,并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呵护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将充盈生命成长的精彩。也就是说生成既要有“预料之内”,也抓住“意料之外”。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但又要精心而不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

在备《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就无意中听到我的小侄儿在摇头晃脑的背到“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小侄儿还在读幼儿园呢!是啊,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不是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这儿,我不禁自觉的调整了自己的预案。上这节课时,果然,一进教室,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向我展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

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提出“那如果35人是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各种充满新意解法逐渐浮出水面。

教师创设了情境,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教师开放了课堂,营造了宽松的氛围,给生成腾出空间。引发了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欲与思维热情,使课堂生成了各种新意的资源,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三、妙纠错误,变废为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

文档评论(0)

182****6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