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人工智能.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词解释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名词解释: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使计算机具有智能化的功能,来达到模拟人类的某些智能行为的目的,也就是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某些智能。

机器智能问题及其可能性都是英国数学家图灵最先提出来的。1947年,他在一次关于计算机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智能机器”(intelligentmachinery)的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他关于思维机器的思想,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指出名词解释:“与人脑的活动方式极为相似的机器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在该报告中,图灵提出了自动程序设计的思想。现在自动程序设计已成为人工智能的基本课题之一。图灵这一报告中的思想极为深刻、新奇,超出了当时的人们的想象力。此文1959年才第一次被编入文集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图灵也是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7年发表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就是一篇奠基之作,他提出的“图灵机”概念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初始概念之一。图灵还实际参加过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例如“巨人机”(1943)、ACE机(1950—1958)、Madam机(1950—1953)等。实际上,正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才成为人工智能的物质基础。1950年,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机和智能》一文,对人类智能给出一个行为主义的定义,并设计了著名的“图灵测验”,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象的情况下,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可借助电传打字机),如果他根据这些问题无法判定对象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图灵还预言,20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1956年图灵的这篇文章重新发表(题目改为“机器能够思维吗?”)。此时,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实践研制阶段。图灵的机器智能思想无疑是人工智能的直接起源之一。而且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图灵思想的深刻性,他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之一。

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似乎是英国W.瓦尔特于1950年制造的一种机器乌龟,在它的电池有电时,会以自己的动力在地上四处爬动,当电快用完时,它会跑到离得最近的电源插座那儿,把自己插上给电池充电,充当完电以后,自己从插座里拔出,并重新在地上爬行!后来,人们制造了许多类似的东西。这些,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前期制造。

1956年夏季,美国的麦卡锡(J.MacCarthy)、明斯基(M.Minsky)和尚农(C.Z.Shannon)等人共同发起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讨论会,邀请了IBM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塞缪尔(A.Samuel)、兰德公司的纽厄尔(A.Newell)和西蒙(H.Simon)等人参加(他们是当时的一批有名的数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信息论和计算机专家),他们共同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探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这次讨论会进行了两个月,“人工智能”一词就是在这次会上正式使用并从而通用的。这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确立。

会后,美国开始形成了几个以人工智能为目标的研究集体。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了组织实施的阶段。

以纽厄尔、西蒙等主持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兰德公司的研究小组,是由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工智能,人们称之为心理学派。他们把人在解决问题时的心理活动总结成一些规则,然后用计算机来模拟,使计算机表现出智能。1956年,纽厄尔等三人提出了一个逻辑理论机(LT)程序,这种程序不是根据事先编好的固定的算法解题,而是将人脑在进行推理时的思维过程、规则,所采取的策略、技巧或简化步骤等编进程序,在计算机中先存储一些公理、规则,然后让机器自己去探索解题的方法。这时机器就能表现出类似人脑推理的心理活动,像是一个数学家在进行推理并证明某些数学定理。人们把这种逻辑理论家称为“逻辑理论家”。当时,人们用它证明了罗素等著《数学原理》第二章的38条定理。这一工作被认为是用计算机探讨人工智能的第一个真正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研究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发现可分为三阶段名词解释:第一,想出大致的“解题计划”;第二,根据记忆中的理论和推理规则“组织解题”;第三,进行目标和方法的分析。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通用问题求解机”(GPS)程序,可解十几种不同性质的题目。经过十余年艰苦努力,仍未获满意结果,1969年,他们终于宣布名词解释:“没有不依赖于知识的通用问题求解器。”这一结论引起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使人工智能研究向“知识”处理转移。

以塞尔弗利奇(O.Selfridge)和麦卡锡等人为代表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比较侧重于人工智能的数学形式,注意研究适合非数值问题的求解中运用的程序设计语言,1960年提出著名的“LISP”语言。这是一种适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函数式

文档评论(0)

偶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个人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