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理解了它们深刻的寓意。其实在我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至今仍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杞人;《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穿井得一人》;(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听教师范读,注音并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熟悉文本。

3.全班齐读,个人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ɡài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二)疏通文意,概括故事。

1.小组讨论,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课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挖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起因:丁氏挖井,说得到了一个人。

经???:别人听到之后传播。

结果:宋君派人调查,得知真相。

此文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三)积累文言知识。

理解和积累此课重点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②及家穿井(及:待,等到。)

③国人道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2)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文中是“使听到”的意思)

(4)古今异义

穿古义,挖掘、开凿。[例]及其家穿井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

国古义,国都。[例]国人道之

今义,国家。;(四)演绎寓言,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绎这则寓言。;【提示】

(1)选取角色,设计对话。

(2)按照自己对人物及故事的理解,加入一些神态、动作等设计(比如邻人在听到消息时的惊讶等)。

(3)声音洪亮,脱稿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语言、动作、神态等;确定角色,组内练习;班级展示,小组互评,说明设计理由。;2.试着从“宋之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探究“误传”的原因,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宋之丁氏”表述不明,导致误传。“闻而传之者”不加考证就传播,导致误传。

启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同时,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要尽可能把话说清楚,以免产生歧义。;3.谈谈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示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不信谣,不传谣,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将这则寓言的寓意牢记于心。

;《杞人忧天》;(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听教师范读,注音并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熟悉文本。

3.全班齐读,个人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