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 .pdfVIP

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 .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3“探界者”钟扬

分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人类未来。作为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基础和未

来科技较量必争之地的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青藏高原,这片国际生物多样性

的热点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但由于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很少涉足,

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也没有中国西藏地区植物的影子。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决定行动起来。

在世界屋脊采集种子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每一种植物的样本数量要达到5000粒,

濒危物种样本一般需要500粒。为了保证植物遗传信息独立,每个样本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

505

公里,同时在整个西藏境内,任何一个物种的样本不能超过个群体……于是,在广袤的

高原上,钟扬有时一天要奔波800公里。早上五六点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到达宿营点,之后还

需要连续几个小时整理标本,一天睡3个小时是常态。并不是说去过西藏很多次,高原反应就

不存在了。事实上,高原反应有10多种,钟扬每次进藏都会遭遇几种。他曾连续十几天腹泻,

却坚持野外采样。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别名——钟大胆。因为不管山多高、水多凉,不管多么

危险、多么困难,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

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

“”“”

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

“”

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

和驰骋空间。

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

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

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

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

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

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

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4.结合文段,分析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

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

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

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

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

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

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

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

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

文档评论(0)

150****6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