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语》考情探究及高频考点梳理
高频考点
一、对《论语》重点语句及主要思想的解读
考生可结合自身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和对《论语》的基本储备进行解读。与文言文翻译不同,在翻译《论语》词语或句子时,只需译出重点信息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另外,需要清晰掌握《论语》的主要思想:
(1)以“仁”“礼”为核心的从政思想: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为政需正己;举贤才。
(2)以“仁”“礼”为核心的修身思想:孔子眼中的仁者具有勇敢、谦逊、宽容、恭敬、体谅、忠诚、博爱、远志等美德。
(3)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方面,把道德教育(“仁”“礼”)和知识教育(“六艺”)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方法方面,讲究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建议:考生尽可能利用部编版教材上的选文(《论语十二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孔子的一些重要弟子有所了解,如子路、颜回、冉有、子贡等。
例:(2022年房山区期末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1分)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5)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2、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大
B.死而后已已:停止
C.而耻恶衣恶食者耻:耻辱
D.士而怀居怀:留恋
13、上述材料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4分)
14、上述材料中,孔子认为士要“志于道”“见危致命”,即积极出仕。但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请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2、C(3分)(耻:以……为耻)
13、(4分)理想远大、追求仁德、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不过高追求物质、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守礼要遵从本心。(写出5点即可)
14、(4分)
答案示例1:孔子一生志道而行,出仕是孔子行道的手段,孔子积极赞同出仕。孔子一生“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困于陈蔡”,仕途之路备受艰辛,却矢志不渝,从未主动放弃进取,“杀身以成仁”即便身死,孔子不改初衷。这反映了他一生的心愿,这便是以道自任,心怀天下,哪怕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答案示例2:极力追求入仕的孔子,因长期颠沛流离,不时流露出归隐的想法,他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国无道,隐之可也“。他虽对曾皙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闲逸自在愿望深表赞许。但他偶遇接舆,听到接舆规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深有感触,此后竟归隐鲁国,不复出仕。临终孔子还慨叹“莫我知也夫!”
答案示例3:孔子的出仕观应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秉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积极出仕,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孔子并不拘泥于必仕必隐,不变的是志于道,可变的是通达于道的形式。依据孔子之见,士人的仕与隐唯“道”是依,入仕从政还是不仕而隐可迎“道”而解。
二、对《论语》文本的个性解读及评价延伸
由于《论语》语言凝练,以及时隔久远,故而有多种多样的翻译和解读,命题者往往选择2~3种提供给考生,要求考生答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注意:要先准确理解题中给出的几个角度,再进行比较,然后选择自己更有所感的进行作答。
例:(2022朝阳期末,1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
【分析】前者将句中的“之”翻译成“我”,就表明这句话是对君子自身提出的修身要求,唯有提升自我,才能众人来归;后者的翻译更侧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君子推行仁的理想,使天下人得到关怀和爱护,这体现了儒家“仁”的政治思想。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三、结合生活实践谈对《论语》的认识
论语中的很多思想确实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指南。高中生随着阅历的增加,对书中内容的感悟也在增加。学《论语》,就是学做人,学习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故而谈认识时,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以弘扬正能量,表达正确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