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习提问1.清朝是如何强化君主专制的?2.概述从秦至清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3.概括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措施,分析其特点及影响。4.闭关自守政策实行的影响。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他显然不同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普通地主。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是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养鱼鱼池上盖草屋,养猪和鸡。田埂上种植各类果树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收入增加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一、经济领域新现象(1)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2)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收入增加。高产作物1、农业新发展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影响:①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②改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③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④促进人口增长。⑤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消极)

手工业▲《盛世滋生图》(染坊)根据83页历史纵横,总结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的新现象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背景生产关系生产规模时人评价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新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其实质: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美国学者弗兰克晋商遗产:乔家大院①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美洲白银流入③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徽商、晋商、宁波商人等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地域性商帮形成,全国贸易网络联通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一、经济领域新现象3、商业新繁荣

商业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明清商业如何“超越前一个历史阶段”▲明清十大商帮▲明清时期商业中心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16世纪前后的全球白银贸易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规模:区域贸易→全国贸易→国际贸易

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朱仙镇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周秦至唐代,城市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社会经济的局限从“徽商葛士巽”的故事看社会经济的局限葛士巽,?扬州府人?,少学书,?长大后因家贫弃书行贾。“家既饶,?因大治茔墓?,经田畴?,建庐舍而求名师以课诸子甚严,?曰:“吾废学以养吾亲,?今吾无仰于若,?若甘食美衣而不幅以学且生邪心’”要诸子一心向学?无耽于逸乐。——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问题一:葛士巽经商之后,是如何使用这些财富的?其实质反映?问题二:作为徽商的葛士巽,是如何教养子弟的?其实质反映?购田置地、修建祖庙、兴办学堂(没有用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子弟读书以便走科举之路实质: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府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专制统治下,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论深入人心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