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精选13篇) .pdf

2023年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精选13篇) .pdf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年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精选13篇)

2023年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篇1

一、需求评估

1、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智慧精髓需要传承。

2、明德学校致力弘扬传统古典诗词,形成“明德”的办学特色。

3、寄宿制学校教育更多地要从学生生活领域开发教育,弟子规具

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为规范学生

日常生活行为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4、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

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

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诵读、感受《弟子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陶冶思

想情操,积累文化底蕴,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三、课程教学理念

1、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

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直面经典,真心接触: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资源自己读

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3、课堂开放,学科融合: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

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文字表达理解,用音乐

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

4、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辨证吸收。

四、实施建议

根据《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基

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2、情境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

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诵国学,

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音乐可选择《渔舟

唱晚》、《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典名曲,配乐诵读。

3、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

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突破教学难点。

4、生活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的生活,让生命更

有价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把学国学与学做人

联系起来。

五、评价建议

1、评价主体多维化:指导学生自评、生生、师生互评、请家长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让学生来

讲讲《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运用;夸夸自已哪些规范做得好,找出自身

哪些不足需加以改进。老师更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受到学生的监

督。

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背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感受

和情感体验、行为变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评价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演讲德育故事、现身说法、经典

诵读、课本剧、相声、吟唱《弟子规》、《弟子规》书法比赛等形式

检验《弟子规》的教学成果。

六、保障措施

1、教学时间保障:每周周一、周三早午诵读,校本课间周一节。

2、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

向纵深发展。

3、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学生

有读本有成果记录本。

4、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给

予一定的奖励,在绩效工资上予以一定的倾斜。

5、组织的保障。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组如下:

组长:周伟建

副组长:史兰陈镇江

成员:全体班任、语文教师

5、具体实施本方案的人员

校本课程主编:全体语文老师

教学评价:谢莹莹李鹏飞

学生评价:史兰朱芳芳

2023年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滋养;加强思想修养,促进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

步升华,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培

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全面推进我校的特色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

文档评论(0)

LLFF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