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原卷版).docx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原卷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

2.“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3.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

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 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 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

4.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 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

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 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

5.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

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 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6.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7.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

8.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

A.A B.B C.C D.D

9.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

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

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 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10.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据此可知,清廷此举旨在

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顺治十七年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罢祀

康熙帝即位之初,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裁、亡国之外,应书庙崇祀”,各代帝王计143人

雍正帝认为祭祀不仅要知“创业之维艰”,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

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四十九年谕令增祀两晋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时期有为之君;至五十年,正式确定增祀晋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汉桓、灵二帝,总计奉祀历代帝王共188帝。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标准及规模得以最终定型

A.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 B.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

C.促进对传统治理体系的继承 D.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11.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

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 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

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

12.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oyoce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年轻人,不能太心急。稳打稳扎才能脚踏实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