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
元第9课的一首自读诗歌。这个单元共选了8首诗歌,有魏晋时
期的诗歌,也有唐宋诗词;体裁多样,乐府、古体诗、律诗、词
等;风格多样,豪迈、雄健、沉郁顿挫、浪漫、婉约。第9课选
择的是三位宋代词人的词,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
其中苏辛词划分为豪放派,李词为婉约派。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在单元导读中提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①逐步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②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
歌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③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
诗人对谁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
品位。第9课学习提示中有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
容有:①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品读本课
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
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
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词作多用典,学习时要注
意理解典故的内涵;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
这首词的主旨,应注意领悟。可以拓展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③与律诗相比,
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
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关的
内容:①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作品,了解辛弃疾所处时代和人生
经历。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已学过的诗歌,探讨诗歌的内涵,思
考诗歌对你的启示;②组织班级诗歌朗诵会;③学习鉴赏时应重
点关注诗词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④学写文学短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宋词,本单元作为诗歌
单元,选了诗与词,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点。
重点关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用
典,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词中典故的内涵,及词人选择这
些典故的意图,以及分析词人处理这些典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
辛弃疾心中历经无数挫折依然不改收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让学生
体会现代社会读古诗词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单元安排在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高一上期所学
内容,学生初入高中,这是第一次集中学习古诗词的单元,在学
习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
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适时补充内容,
进行创意朗读,初步了解本词大意,初步感受辛弃疾想要收复中
原的抱负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2、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
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3、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
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
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
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2、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
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
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教学难点】
1、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
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2、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
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
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适时补充内容,
进行创意朗读,初步了解本词大意;
2、初步感受辛弃疾想要收复中原的抱负及对南宋朝廷的不
满。
【课前作业】(预估时间:30分钟左右)
1、典故知识知多少。
(1)用典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根
据这个定义,请判断典故可以分为两种()和()。
(2)我记得有典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