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pptx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时空坐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秦朝秦律引经注律律令儒家化魏晋礼法结合唐乡律合流宋元明清法律儒家化相争礼法结合汉朝

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探究一:先秦时期为何会出现德治与法治的争论?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1)背景:(2)表现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材料一:商代的人祭之风很盛,人牲和兽牲用于祭祀祖先神;用人和犬牲进行奠基等等。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忍,后人无法想象。殷墟王陵区祭祀坑累累白骨①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材料二:《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含义:君主应当以德配天,保护人民。一旦统治者“失德”,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习惯法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统治者治理国家最早运用什么手段进行国家治理呢?材料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昭公六年》法律手段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习惯法(2)春秋时期: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2.法治思想的渊源(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并发展(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落,地主阶级兴起为争霸图强,诸侯急需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法家法治VS3.德治与法治之争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2.法治思想的渊源3.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2)争论双方:(3)早期争论: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子产铸刑书叔向(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yí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刑)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叔向反对子产刊布法律:①刑罚适用乱世;②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德治与法治之争(4)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P46史料阅读:儒家、法家关于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德治与法治之争(4)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德治法治理论来源代表人物治国理论人性善孔子和孟子孔子:统治者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统治

文档评论(0)

安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