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王淦昌的演讲稿500字 .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绍王淦昌的演讲稿500字

王淦昌,190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中国实验原

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

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际物

理学界享有盛誉。他还担任过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

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首任理事长,第三、

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与诺奖三次擦肩

王淦昌一生中三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这三次载

入史册的重大发现分别是:1931年发现中子,1942年发现中

微子,1959年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31年上半年,用某种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

实验报告,让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产生了深刻印象。他

始终怀疑这种粒子是否存在这么强的贯穿力,于是两次向他的

导师迈特纳建议用云室重复这一实验,以便弄清楚这种粒子的

性质,但是没有得到允许。1932年初,英国的查德克用王淦

昌提出的方法完成实验,证实这种粒子是中性粒子流,也就是

我们熟知的中子,查德克因此获得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特纳对这件事深感惋惜,但王淦昌并未懊恼,只是将这次教

训记在心头,告诫自己今后要坚定自己的科研主张。

王淦昌(右二)指导KrF激光装置工作

1947年,王淦昌在论文中提出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和

通过裂变来检测中微子的思路,1956年,美国学者基于王淦

昌的构想完成探测中微子的实验,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彼时

国家贫弱,王淦昌只能无奈地选择“让别人去做”,每每提及此

事,他虽言语平淡,却难掩心中遗憾。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

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在苏联工作期间,

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

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正

当大家希望看到新的诺奖诞生时,王淦昌却突然在科学界“人

间蒸发”了。

爸爸在箱里

1960年,王淦昌收到一封来自国内的电报,从此“失踪”

了17年。当时苏联撕毁了援助协议,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事业

遇到了严重困难。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

的研究方向,转头扎进不熟悉的核武器研究之中,“我愿以身

许国!”是他最铿锵的回答。从那时起,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

“王京”的老头。他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见不到爸爸,不停追问爸

爸在哪里,得到的答案总是:爸爸在箱里。

早期的爆轰试验是在长城脚下进行的。王淦昌和其他老一

辈科学家带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计算数据、开辟试验场地、

进行爆炸实验。他从不讲特殊,总是亲临爆炸现场,与大家同

甘共苦,抢修实验设备,一起搅拌挥发着有毒气体的药泥……

190年,王淦昌在原子能研究所作报告

为了适应大规模实验的要求,试验团队来到条件更加艰苦

的青海高原,因为要求,他只能欺骗自己的夫人,说自己在兰

州出差。

他很少住在舒服的暖楼里,而是和大家吃住在一起,经常

深入试验厂区和大家一起探讨难题;他关心原子弹制造的每一

步,连一个小小螺丝钉的制造或者一个焊点的确认,都要严格

把关,确保试验结果的万无一失。曾有一次,一批在运输过程

中突然发生爆炸,同事们苦于找不到事故的原因,为突如其来

的失败灰心丧气,王淦昌沉着应对,很快发现事故是由静电引

起的,大家的反复验证发现果然如此。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三十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蘑菇云的那端,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冰雪高

原和戈壁沙滩的辛苦奔忙。

科学家有祖国

孩提时,外婆总是给王淦昌讲历史掌故,给他印象最深的

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192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的

王淦昌,亲眼目睹“三一八”惨案中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这

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强国的重要。当时的清华校歌“自强,自

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曲调,萦绕在他脑海,久久不能散去。

1934年,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中国那

么落后,你回去是没有前途的。”回国之际,他婉拒导师的挽

留:“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留学的目

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

作为青海高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他不顾高血压、不惧高

原反应,经常凌晨便开始工作,他身体力行教导年轻人,到艰

苦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必要时为国家做出牺牲。

王淦

文档评论(0)

155****08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