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pptxVIP

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19世纪的世界;◎18--19世纪的中国;;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fú)《中国近代史》;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江南制造总局炮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85年,为了解决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纠纷,李鸿章(62岁)和伊藤博文(44岁)在天津进行了谈判,签订了《天津条约》。这次会面后,李鸿章提醒总理衙门:

“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从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

而伊藤博文对清国则有着完全相反的预言:

“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甲午战争在陆海陆战场俱失的情况下,1895年3月,李鸿章(72岁)受命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

伊藤博文说:“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李鸿章叹道:“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也深知我国必须改变方能自立。”;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体西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洋务运动、民资本主义的产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法通议》;严复(1854-1921);1898.6.11---9.21;;八十年来,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这些环节构成了文化上的古今中外新旧之争的辩证发展线索,反映了中国人在奔向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的逐步提高。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

文档评论(0)

BraveBo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