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三、《伤逝》解读故事情节:三、《伤逝》解读子君形象: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三、《伤逝》解读涓生形象:涓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他是一个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三、《伤逝》解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子君在同居之后变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三、《伤逝》解读艺术特色: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表现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一个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浓烈的抒情色彩。然而这种感情的抒发又是有节制的,当感情的抒发将要到极致时,鲁迅常常运用“但是”等转折连词,让感情慢慢回落,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压抑。这样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悲剧的气氛,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量。《呐喊》《彷徨》创作成就:第一、小说坚持启蒙主义,关注底层人的精神世界,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的灵魂进行剖析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呐喊》《彷徨》创作成就:第二、鲁迅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心灵变迁图。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呐喊》《彷徨》创作成就:第三、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人物。底层农民:阿Q、祥林嫂、润土等知识分子:涓生、子君、魏连殳等群体形象:《示众》《药》《孔乙己》《祝福》统治者形象:鲁四老爷、赵太爷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呐喊》《彷徨》创作成就:第四、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使现代小说走向成熟,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注重心理刻划,采用心理直白、心理描写等手法;格局创新:故事性不强、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多变;语言:精粹、凝练、含蓄、警拔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三、《伤逝》解读《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电影《伤逝》(1981)海报开端:新式思想熏陶,毅然为爱结合发展:沉溺于日常琐事同居后的寡淡生活高潮:隔阂日益加深子君失望离开结局:新路难以寻觅陷入悔恨空虚之中同居后的子君:空虚恋爱中的子君:勇敢,快乐恋爱前的子君:纯真,有求知欲分手后的子君:坚强无助失业后:奋斗、挣扎、烦燥、寻求新的出路恋爱前: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翻译作品分手后:忏悔、痛苦、悲哀“伤逝”之“伤”是伤什么?你欣赏子君吗?如果你是子君,你会选择涓生吗?如果你是涓生,你是否也会选择离开?小说以涓生手记、即涓生的忏悔的方式展开叙述。涓生的忏悔中,是否存在着自我的辩护?这辩护有没有理由?涓生和子君为何分手?是因为艰难的生活本身?还是因为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四、思考与讨论:第五章爱情·婚姻(二)鲁迅《伤逝》关键问题: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概况及思想发展情况;2、理解鲁迅小说创作成就。3、理解《伤逝》悲剧原因及小说人物形象;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鲁迅,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时正值“家道中落”,亲历“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开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