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时空观念;一、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二、先秦时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三)西周政治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含义:;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方式)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核心)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工具);二、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周)的阶段特点:;三、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

1、政治: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社会动荡;各国变法国强,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

2、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3、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战国都江堰、灵渠。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初步奠定,华夏文化认同形成。

5、民族关系: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局部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三、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三、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二、秦朝的政治制度;革新:

(1)西汉:中外朝制度。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成为中央行政中枢。宰相由实位转为虚位。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进入晋朝以后,设立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有议论尚书奏事之职,在对尚书奏事说三道四的同时,由于其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时常对皇帝的阙失提点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也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这就获得了“封驳权”,这就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约。——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材料一??唐之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日益突出,各自为政现象逐渐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的办法是合署办公,所以唐朝在门下省置“政事堂”以加强合作。三省首长专掌军国事务,位高权重,这种现象为君主所忌讳。于是皇帝最初增设“参知政事”以削弱三省首长,后于贞观十七年增“同三品”以排斥尚书仆射,于永隆二年增“同平章事”以疏远中书令、侍中。皇帝还设置以宦官充任的宦官枢密使、以朝官充任的士人枢密使,以宣传机密诏奏。至此,枢密使实际上已是与政事堂并立的宰相机构。在封建社会,出令权从来只属于君主,不属宰相;只属宫官,不属朝官。宫官中书变成朝官之时,君主就必须另置宫官取代中书并掌制令出令。唐中书之制令出令权主要是被宫官翰林学士分割的。因“制诰之本,出自王言”,中书省代君主出令,门下省居然审查而封驳之,这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因此,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知非不正。后来,君主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并于唐末废止。至此,三省制在唐初期、中叶逐渐遭到破坏,渐而废止了。——摘编自高新才《论唐代三省制的形成与消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三省制的变革,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变革:设立“政事堂”实行三省署办公;增设“参知政事”“同三品”等以削弱三省首长;设置枢密使宣传机密诏奏分割宰相权;设翰林学士分割中书省制令出令权;分散直至废止门下省封驳权。

弊端:三省制遭到破坏,行政效率降低;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容易导致宦官专权。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行政中枢的特点?;特点:

宰相权力过大,

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归纳: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演变过程:

1、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2、西汉:中外朝制度;3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