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历届真题难点试卷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带答案解析) (2).docx

2025年高考历史历届真题难点试卷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带答案解析) (2).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答案站内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同名解析版或带答案

解析答案站内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同名解析版或带答案

第二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1.(2024浙江7月选考,3,2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题干材料反映了汉承秦制,也有改动。秦朝和汉朝都设有丞相,故排除①;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内朝,秦朝没有设立内朝,故②符合题意;秦朝和汉朝都设有御史大夫,故排除③;汉武帝时期设置司隶校尉,秦朝未设置,故④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2019浙江4月选考,27,2分)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代的监(御史)”,可见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材料“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体现了君主对监察的重视,④正确;“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说明秦代地方也有监察,②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③错误。故A项正确。

3.(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知识拓展外戚干政: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是外戚利用其特殊身份,对国家政治实施干预,乃至完全把持政权的现象。

4.(2015课标Ⅱ,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5.(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6.(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本题考查秦汉朝议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不正确。

7.(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zs8903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