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VIP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罗伯斯庇尔说:“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

英国诗人拜伦:“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

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

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

作者简介

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

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

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

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

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

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

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

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经典言论:

1、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

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

2、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一直留恋那令人愉快的悠闲生活,

对唾手可得的富贵荣华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3、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

4、只有高贵的思想,而无高贵的血统

5、善较之美价值更高

6、把真理用在那些其存在对谁都不重要的,认识它又一无

用处,无谓事情上,那就是对真理这个神圣的名词的亵渎。

真理,如果毫无用处,就不是一件必须具有的东西。

了解“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

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

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

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

驱散愚昧的黑暗。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

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

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2.解释词语。

恰恰相反:指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嗜血成性: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勒索,榨取民脂民膏。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

明目张胆:现指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若无其事: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

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动荡不安: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避而远之:指对某事或某人不喜,厌恶或恐惧,所以避开,远远的离开。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现多指虽未亲身

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解题题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确表达了作者

的观点。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

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

及行为趋向。

“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

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

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

展开论述的?

第一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

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

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第二、三、四段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分两个

层次梳理自己的观点。

第五段指出“怜心”的作用。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

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诵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

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

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

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

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

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

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

种更幸福?

篇目立论方式提出论点具体方法

属于驳论文,作者先

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

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

不同特点,然后批驳

《怜悯是人的天性》破立结合(驳论)

霍布斯的错误观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

是人的天性”的中心论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