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名师教案2(第2课时).docVIP

《荷塘月色》名师教案2(第2课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0/NUMPAGES10

《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

朱自清

育才中学曹文抗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

“月”“荷”的文化意象

每个人都渴求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渴求用大自然中的某一物来安慰自己的心灵,于是,屈原选择了香草,陶渊明选择了菊花,苏东坡选择了赤壁山水,柳宗元选择了西山,郁达夫选择了故都,而朱自清则选择了最能引发共鸣的“月·荷”的清明世界。“月”“荷”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意象,同时更是一个传统文化意象。在古诗中,“月”作为意象,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其中之一便是高洁的品格。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此教学设计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工具书自觉主动的完成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疏理任务;②需要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定基础的了解,善于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③有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

(1)语言:积累重要语句,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叠词、博喻和通感等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并能灵活运用。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2)语文常识:了解散文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阅读:分析文章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4)写作:用博喻、通感等手法仿写一段文字。

3.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通过诵读,感受作者所描摹之景,体会所表达之情。

(2)讨论法。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激发参与、表达的情绪。通过讨论探究荷塘月色主题,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能透过文字挖掘深意。

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处于社会、时代、个人困境中的朱自清,会以什么方式突破人生的“枷锁”,获得独处的空间,赢得片刻的安宁,在解脱了束缚的自由心灵中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美,来作为对自己生命的短暂救赎呢?

上一节课,着重赏析了“荷塘月色”之景,而第6段最后却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结,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的心境。

(2)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这晚的荷塘月色是这样一番光景呢?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

分步探究1.作者的忧愁体现在哪儿呢?勾画出文中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第一句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低调的情绪,一个“颇”字说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由此追问:在第一小节中体现“颇”的细节有哪些?——“月亮渐渐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说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却无法入睡,足见不平静之甚。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以上都是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忧愁)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上都是在叙述热闹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转,情绪又不禁消沉下来。)

分步探究2.作者有没有喜悦?喜悦又体现在哪儿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向往美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暂得解脱)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暂得自由)

——美妙的荷塘月色之景(清幽、雅静、朦胧、柔和)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热闹、风流)[在此解释一下“风流”的多层含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莲美,人也美)

小结:有淡淡的忧愁,也有淡淡的喜悦。

(3)问题探究二:什么原因造成他如此的心境?

知人: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