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生版).docxVIP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生版).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诵读之《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掌握苏轼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性质;

3.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

4.感受诗人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知识点01意象之美

【即学即练1】有人评价说“明月夜,短松冈”两句词特别有画面感和抒情性,请从画面感和抒情性两个角度分析这个特点。

【答案】

①画面感主要是有意象引发的。“明月”这一意象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夜晚的坟茔,“短松冈”这一意象描写了矮小的松树,围绕在坟茔的周围。明月加短松都使环境更显凄清冷寂。短短六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无比凄凉的画面。

②抒情性主要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实现的。明月象征着着思乡怀人,明月朗照,思念之情也就无法抑制,但是而词人思念的人已不在人世,当日深情缱绻的爱妻,如今长眠于荒凉的坟茔之下,更让人黯然销魂。。词句背后是词人触景生情,也是六个字勾起了读者的联想。

【解析】鉴赏此题一定要把画面感和抒情性分开表达。画面感更强调意象以及意象构成的意境。如果有多个意象,还要注意分析每个意象的画面意义和它们构成的意境的特征。意象有明月、短松、夜、山冈。意境是凄清冷寂。赏析抒情性,要借助意象的象征意义,挖掘意象背后的情感内涵。而且主人公具体抒发了哪些情感都要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当年二人的深情缱绻,如今的黯然销魂。

知识点02感情鉴赏

【即学即练2】这首词构思精巧,以“梦”成文。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人的感情脉络。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无处话凄凉的凄凉“”的“凄凉”表现在什么方面?

(一问)

【答案】标题“记梦”,上阕虽没写梦,却是情感的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全词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时间顺序,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韵味深厚。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解析】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二问)

【答案】不矛盾。①说不思量,即是思量。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直抒胸臆更显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

【解析】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必须是站在诗人的立场,体会思量不思量的情感表达的深层次含义。①不思量只看字面意思就无法与“自难忘”呼应,既然是“自难忘”那一定是思量的,只不过不是刻意的“思量”,而是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活动。②之所以这么写,其实是为了加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如果用“思量”只能是加强了难忘之情。用“不思量”刚好和“十年生死”相呼应,十年的漫长生死之别都没有使诗人忘怀亡人,所以不思量更突出了思念的刻骨铭心。体现出苏轼超人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问)

【答案】(1)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2)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解析】①“凄凉”第一重含义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词的上阙写得很直白。②下阙词人却为何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呢?表面上看是写自己对亡人的思念而不得之“凄凉”,大意是亡妻即使见到现在的自己,自己已是历尽沧桑,年事已高。但是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说“鬓如霜”呢?显然这里是诗人对自我现状的暗示,当然不能只限于相思之情的“凄凉”:身陷于政治漩涡之中,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历经外任、左迁,备尝艰辛。?

知识点03手法鉴赏

【即学即练3】请概括这首词采用的主要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①虚实结合: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打破生死、远近、时间之隔,因为这样的情感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那曾经的温馨场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得更加深刻。

②白描手法,如“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