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代汉语》王力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

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

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而母,婢也。(战国策·赵策)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

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

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

“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

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

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

策·魏策)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

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

语气词。①。(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

“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

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这样,

好像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是判断句。例如: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

僖公四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

十年)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是)君之惠也。(左传成公三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

“寡君之愿也”是谓语,其馀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於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

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1]”非“字是否定副词,下文就要谈到。

①。”(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

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

者也。”(战国策·齐策)从上面这些例句里,我们不难看出,判断句

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吾

乃梁人也”,这意味着“吾非燕人”“吾非赵人”等等。这种用法的

“乃”字相当於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在现代

汉语的书面语言里,“乃”字还可以加在“是”字的前面,说成“乃

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

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严格地说,它的语法作用是作为一个否

定副词来否定谓语的,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不是“不”和“是”的

结合体。

在讨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时候,有一个“为”字值得提出来说一

说:

文档评论(0)

138****79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