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第3课时课件.pptVIP

《祭十二郎文》第3课时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6---8段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期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无法守满丧期,就立即把他们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等到我有能力改葬的时候,最后一定把你的灵柩安葬于祖先的坟地,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力:有能力,名词作动词)十.后事安排对孤儿、乳母有粮食守孝到结束没粮食马上接来住对奴婢守丧惟其所愿对死者如有能力,终迁葬祖坟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互相照顾,同住一起;你死后我又不能抚尸痛哭;装殓时不在棺前;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我的行为辜负了神灵,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靠拢;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恶果,又能怨谁呢!(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即“其又尤何”)“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打算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像这样罢了。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伤心啊!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十一.对生不能共居公养,死不能临尸尽哀的悲痛和怨恨以后我想做的事教育儿子——长大成才抚养女儿——等待出嫁分析:课文最后一部分的思路祭奠亡灵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行负神明,追悔莫及抚孤成立,馀年之愿分析: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情谊?明确:替他处理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分析: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分析: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