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汪曾祺超爱风俗画,而且是个行家!
汪曾祺超爱风俗画,而且是个行家!
看过汪老先生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他的小说里常有风俗画。曾
有文学界的前辈评价说,汪老的创作写法是风俗画的写法。
事实上,确实,现实中的汪曾祺也非常喜欢风俗画,并且是个杂
家兼行家。
“很爱看风俗画的。17世纪荷兰学派的画,日本的浮世绘都爱看。
中国的风俗画的传统很久远了。汉代的很多画像石刻、画像砖都画
(刻)了迎宾、饮宴、耍杂技——倒立、弄丸、弄飞刀……”
什么是说书俑?
有名的说书俑,滑稽中带点愚蠢,憨态可掬,看了使人不忘。
晋唐的画以宗教画、宫廷画为大宗。但这当中也不是没有风俗画,
敦煌壁画中的杰作《张义潮出巡图》就是。墓葬中的笔致粗率天真的
壁画,也多涉及当时的风俗。
《踏歌图》
南宋的画家也多画风俗,像有名的《踏歌图》,而这种“踏歌”
的遗风,似乎现在朝鲜还有。
清朝时流行的年画不爱画人只喜欢动物,你造吗?
类似《老鼠嫁女》,汪曾祺就很喜欢这画,如鲁迅先生所说,所
有俨然穿着人的衣冠的鼠类,都尖头尖脑的非常有趣。
这幅画居然还有剪纸呢,在民间也非常流行。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汪老先生的这篇节选小文来看看中国的风俗
画和礼仪文化。
汪曾祺谈风俗礼仪(摘自《两栖杂述》文论集)
“结婚,对一个少女来说,意味着迈进新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
向过去的一切告别了。”
所谓风俗,主要指仪式和节日。仪式即“礼”。礼这个东西,未
可厚非。据说辜鸿铭把中国的“礼”翻译成英语时,译为“生活的艺
术”。这传闻不知是否可靠,但却很有意思。礼是具有艺术性的,很
好玩的,假如我们抛开其中迷信和封建的内核,单看它的形式。礼,
包括婚礼和丧礼。
很多外国的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常常以“××人的婚礼”作
题目,那是在真实的婚礼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结婚,对一个少女来
说,意味着迈进新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向过去的一切告别了。因此,
这一类的舞蹈大都既有喜悦,又有悲哀,混和着复杂的感情,其动人
处,也在此。中国西南几个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临嫁的姑娘要
把要好的姊妹约来哭(唱)一夜甚至几夜。那歌词大都是充满了真情,
很美的。我小时候最爱参加丧礼,不管是亲戚家还是自己家的。
我喜欢那种平常没有的“当大事”的肃穆的气氛,所有的人好像
一下子都变得雅起来,多情起来了,大家都像在演戏,扮演一种角色,
很认真地扮演着。
盂兰盆节,俗称“鬼节”
至于节日,那更不用说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样多的节,我
们的童年将是多么贫乏,多么缺乏光彩呀。日本人对传统的节日非常
重视。多么现代化的大企业,到了盂兰盆节这一
天,也要停产放假,举行集体的娱乐活动。这对于培养和增强民
族的自信,无疑是会有好处的。风俗,仪式和节日,是历史的产物,
它必然是要消亡的。
谁也不会提出恢复所有的传统的风俗,但是把它们记录下来,给
现在的和将来的人看看,是有着各方面的意义的。我很希望中国民俗
学会能编出两本书,一本《中国婚丧礼俗》,一本《中国的节日》。
现在着手,还来得及。否则,到了“礼失而求于野”,要到穷乡僻壤
去访问搜集,就费事了。
为什么要在小说里写进风俗画?
前已说过,我这样做原是无意的。只是因为我的相当一部分小说
是写的家乡的,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
见的小小悲欢,这样,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
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写一点风俗画,对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
乡土气息,是有帮助的。风俗画和乡土文学有着血缘关系,虽然二者
不是一回事。很难设想一部富于民族色彩的作品而一点不涉及风俗。
社戏表演
鲁迅的《故乡》《社戏》,包括《祝福》,是风俗画的典范。
《朝花夕拾》每篇都洋溢着罗汉豆的清香。
沈从文的《边城》如果不是几次写到端午节赛龙船,便不会有那
样浓郁的色彩。“风俗画小说”,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不是一个贬词。
风俗画小说的文体几乎都是朴素的。风俗本身是自自然然的。记述风
俗的书原来不过是聊资谈助,大都是随笔记之,不事雕饰。幽兰居士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云:“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
下通晓耳,观者幸详焉。”
用华丽的文笔记风俗的人好像还很少。同样,风俗画小说所记述
的生活也多是比较平实的,一般不太注重强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西式面点师证(高级)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 新版外研社八年级上 module5 lao she teahouse 全模块最全语法总结.pdf
- 2024高考生物(新课标卷)真题分析及2025备考策略课件.pptx
- 《荷叶上的小青蛙》-美术课件.pptx VIP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课件.pptx VIP
- 附件4: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收付管理规定(2015).doc VIP
- 蓝田食品产业园规划环评报告书.pdf VIP
- 2024年中国石化云南石油分公司加能站后备站长招聘150人【综合基础知识500题】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docx
- 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节能部分).doc VIP
文档评论(0)